學好播音主持的原則
響亮:
是對朗讀者發聲方面的要求。我們說話、朗讀時發出的聲音,是由我們吸人體內的氣息呼出時沖擊聲帶而形成的。這個氣息一定要是丹田氣,并且呼出時要有控制,不能一呼而光,要掌握發聲的原則和要領。平時練習時要按發聲訓練的步驟進行,同時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好我們的嗓子。
清晰:
指的是要把每一個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讀清楚、讀完整,并且只有在這個音節讀清楚、讀完整之后才能去讀下一個音節。關于這一點,我國語音學鼻祖徐大椿先生在其著作《樂府傳聲》中說得非常明確。他把沒有讀完前一個音節就去讀下一個音節的現象叫做“交代不清”。他說: “有聲極響亮,而人仍不知為何語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盡,然后再出一字,則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盡,或已盡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于交界之處未能劃斷,或劃斷而下字之頭未能矯然,皆為交代不清。”
讀不清楚、讀不完整,就會出現音節交叉現象,就會使聆聽者聽不清楚、聽不明白,就會使朗讀失去感染受眾的意義。
順暢:
是對朗讀語流方面的要求。前面我們分別說過,在朗讀時,既不能語流速度過慢地蹦字,也不能語流速度過快仿佛在開火車,而是要語流速度適中,侃侃而談,這樣才能保證語流像涓涓溪水一樣通順流暢,而不至于出現結巴、卡殼的現象。要做到這一點,在朗讀之前就要備稿,就要學會利用“兩雙眼睛”,要眼比口快。只有這樣,才能在朗讀時出口成章。
圓潤:
是對聲音美化方面的要求。氣息沖擊聲帶所發出的聲音是微弱、單調的,它只有在經過胸腔、口腔、鼻腔和頭腔的共振,使這些腔體與聲帶發生共鳴,才得以擴大、潤色和美化,變得優美動聽。朗讀工作者所使用的聲音,就是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以鼻腔、頭腔共鳴為輔助的全聲道的共鳴音。這種圓潤、集中的聲音,需要大家通過長時間大量的練習才能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