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分數線男女差異并非性別歧視
高考差異化招生方式,因為之前沒有足夠的信息公示與說明,所以引發輿論質疑,不少人稱之為性別歧視。10月15日,教育部回應稱:“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對部分特殊行業或者崗位的特殊專業人才培養,按照特定程序,少數學校的部分專業可適當調整男女招生比例。”
所謂性別歧視,是指基于生理性別的差別對待。在社會實踐中,性別歧視往往難以明確界定。如果從絕對平等的角度看,女性也應該有平等的權利從事高危或高勞動強度職業。但是從保護女性的角度看,一般情況下,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女性從事危險的工作。
其實對于個別專業來說,適當調整男女生招生比例也是從未來就業的角度考慮的。比如大家反映強烈的小語種、國防生,認為這些專業“女高男低”是性別歧視,這其實是誤解。就語言專業來說,女性在天賦上普遍比男性高些,男性要達到女性的語言水平,難度確實要大一些。因此,從平等的角度而言,女生的分數確實應該高于男生,這樣才能招到男生。就國防生而言,眾所周知,由于軍隊對國防生男多女少的特殊要求,女生競爭激烈,分數線自然會提高。
就高校招生自主權而言,高校擁有在不違反男女平等這個大原則下的招生自主權,有權自主設置專業的男女招生比例,當然,這是需要經過教育部批準的。2006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明確規定:“未經教育部批準,高等學校不得擅自規定男女生錄取比例”。而且,這項規定在歷年的高校招生通知中被多次重申。因此,出現一些錄取分數線“女高男低”的專業,是高校對專業特點和就業情況等進行過充分考慮的結果,也是經過教育部核實批準的。搞性別歧視對高校自身沒有任何益處。
有此可見,高考“差異化招生”并非性別歧視,而是從專業未來就業去向和專業調劑的角度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