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油畫充滿中國味
練就中國風的油畫語言風格
陳向兵是新一代藝術家中具有濃厚理性思想的一位。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有留學經(jīng)歷的藝術家,陳向兵對中外相通、藝理相通的藝術理念不懈追求。在對當代油畫不斷開拓的同時,陳向兵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同樣重視。近年來,陳向兵將中國山水畫的文化精神融入油畫創(chuàng)作,形成了頗具中國風的油畫語言,深受同行贊許。陳向兵的油畫用減色法描繪了一片特殊景象,這片景象來自內(nèi)心對外界的感受與思考,詮釋了心靈的自由。作為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陳向兵還以其獨到見解與冷靜的思考活躍在藝術批評界。他對中西藝術及廣東本土藝術等問題進行了不少有價值的探討。
談路徑
把傳統(tǒng)水墨韻味融入油畫中
南方日報:大學畢業(yè)后您就從江西到深圳,然后又選擇去了白俄羅斯和中央美院學習油畫,有什么原因?
陳向兵:1999年我選擇到白俄羅斯國立文化大學學習油畫,漸漸有一種感覺:他們的繪畫并不是像我們想象中那么完美。我在俄羅斯最關注的是畫家弗洛貝爾以及在俄羅斯出生、法國成名的大師蘇汀,他們在繪畫中展示的民族性特征打動了我,我也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更懷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可貴的品質。我站在那個臨界點上開啟了兩面看的狀態(tài)。
2001年回到深圳大學工作,我開始了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我當時的想法是,繪畫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而不僅僅是技術的再現(xiàn),否則就淪為空殼。于是我選擇去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當代藝術批評與寫作,希望在觀念上和思想上讓自己達到新的深度。我開始反思中國的繪畫包括中國油畫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突破?我認為,一方面要在傳統(tǒng)繪畫中尋找方向,一方面又要具有當代的藝術觀念,還應該融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南方日報:有評論家認為,您的創(chuàng)作不斷將中國山水畫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油畫之中。您為何選用西方繪畫語言,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心象與造境”?
陳向兵:雖然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表現(xiàn)的都是風景,但是內(nèi)涵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何將二者融合起來,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中國的山水畫更多地是再現(xiàn)一個人的心境,和西方藝術家描繪的真實風景是截然不同的。但二者也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借景抒情。我想在油畫的抒情性之中,更好地植入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精神。
我嘗試把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一些韻味融入到油畫當中。讓傳統(tǒng)水墨的意象變?yōu)橛彤嬛锌梢愿兄陀|摸的厚度、立體感和肌體感,讓油畫的創(chuàng)作借鑒山水畫對意境的營造方式,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質意蘊。
側記
所謂畫者
從《隔岸山色》、《風物志》、《塔》到《長歌溯往》,陳向兵一直力圖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喚醒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意味。他的畫面模糊而充滿朦朧詩意,沒有直接表現(xiàn)對象,而是注入了一種迂回與含蓄的東方式審美情趣。采訪的間隙一起喝茶,他就從中國人飲茶講到九曲橋。“中國人的美學中,喝茶不是為了解渴,使用紫砂壺品味茶香,已成了悟道的過程;中國人建九曲橋,仿佛目的不是為了渡河,而變成了飽覽美景。”
以大量閱讀和思考為基石,陳向兵不斷將傳統(tǒng)東方智慧與西方哲思進行“勾兌”。繪畫之外,他每年花大量時間撰寫藝術評論,個人專著集中于對廣東版畫、廣東油畫以及深圳本地繪畫史等課題的研究。古人講:“畫者,文之極也。”用陳向兵的話說,他要做學者型畫家,以閱讀和思考支撐繪畫創(chuàng)作,這與中國古代文人的繪畫精神殊途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