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的命運(主題綜述之六)
11 月 27 日上午 10 點 15 分,中國音樂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暨紀念“興城會議” 30 周年高峰論壇·嘉賓對談(五)于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召開。此次會議議題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的命運》。此次會議發言人有喬建中、田青、項陽、趙維平、郭樹薈、孫曉輝、楊曦帆。主持人洛秦。
對于目前現在化的興起,新興文化產生使得傳統音樂變得勢弱,在傳統意義上的傳統音樂正在消亡,當代的傳統文化音樂命運何去何從。諸位專家和年輕有為的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開場,由主持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音樂藝術》副主編、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 E- 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洛秦發言,他說道,傳統是一條河流,無疑這個河流到最終肯定是流入江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因素,從而導致就目前而言,在傳統意義上的傳統音樂正在消亡,同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在各種語境里面的傳統音樂,而那些缺失的,是向現代化目標迅跑時候被我們忽略的,被我們主動拋棄但對我們傳統而言有重要意義的。我們今天請到了資深的專家和青年有為的學者一起討論。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作為首個發言人,對于傳統音樂在當代的處境上,他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是我國自身傳統文化的自守、自破、自立。中華文化五千年,是中國民族自信之根;近一二百年的五四運動卻有把文化中“孩子與洗澡水都潑出去”的現象,這帶給傳統文化一種詰難。而現在則是大部分民眾自愿拋棄。目前我們文明有許許多多的斷裂,國外則重視得多。外人在中西方之間造橋,我則筑墻,我們應該想想如何為傳統文化做出一點貢獻,一些保護。另一方面,對于批評來說,批評是知識分子固有屬性,但僅批評是不夠的,還需要做。第一批評,第二幫忙。一方面要批判,另一方面,現實是骨感的,仍然還需要認清現狀,做出切實事。
喬建中,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他則就中國傳統音樂當中的“集成”與“對策”做出談論,他說道, 30 年前,“集成”剛剛啟動,出現一種“搶救”與“振興”的思想。而就目前,非遺和保護成為關鍵詞。“集成”的工作,雖目前不完善,但仍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因為不僅文革對于傳統文化的壓制,現代化的進程也對傳統文化進行剝削。我們應該去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在對策方面,傳統文化的命運一直受到很大的威脅與沖擊。應該基于政府與學者、社會都以比較自覺的態度,在進行的基礎上,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媒體在傳統文化方保護面上,起到負面作用,將民歌的邊界無限擴大,良莠不全的歌曲都全歸于民歌,給予人們一種傳統文化很興盛的假象。對策的問題很大,尋求解決還需時間。
項陽,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他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命運為兩個關鍵詞做出表述,前者涉及文化與傳統音樂,應該有整體關照,傳統在歷史上生成,命運更多從當下看。要把握邏輯起點,當西方傳入中國,契合了與城市為中心的文化當中,勢必對文化造成影響。因此,必須形成專業團體進行把握傳統音樂形態。他提出來一個是在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術中間,西方音樂理念的一個主導性,使得我們對傳統音樂的一個系統化、一個純理性思考的缺失。所以他建言獻策,他呼吁一定要恢復和重建中國傳統的禮樂思想 。
趙維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他以大量的史料研究作為例證,剖析出內在傳統音樂的變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改變的民族。隨著絲綢之路后,外來文化與樂器的引入,歷經1000年后,中國融合了外來樂器,這實際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琵琶奏法由撥子演奏到用手演奏。隨著20世紀以來,不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種帶有威脅性的博弈。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現西化,一旦踏入則無法回頭。因此需要維護自身的傳統音樂文化,例如對于古譜,有許多都流落國外,雖譜面易得,但音響難尋,如果能夠把這些工作,把“行者”這個角色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郭樹薈,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主任。則站在作曲家與理論家之間的橋梁上,互相關照。她認為中國傳統音樂跟當代音樂的血緣關系的緊密是受到了當代音樂作曲家們的集體共識的認同,但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方面,是缺失的。在當今環境下,青年人對傳統音樂認知的新路徑,已不是從傳統音樂自身去獲取,而是從創作的角度去逆向激發對傳統音樂的知識。隨后,她提出“三個錯位”,即現在做田野的虛擬性錯位;批評家、理論家、作曲家之間的錯位;西方音樂參照體系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錯位。
孫曉輝,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物館館長。就以“近現代音樂史料的收集”和“現在的音樂學體系如何與傳統音樂學體系相接軌”為中心進行論述。她說道近現代音樂史料的收集,在民國音樂教育中,以上海音專為中心,向全國輻射出各地音專的建立,而目前許多都已經消逝。我們能否在史源學的角度對音樂史料整理,能否做出一些叢書,將這些消失的音專學校,專業人才進行史源學的研究,使歷史重見天日。另一方面,在教學層面上,提倡用一系列傳統音樂輔助的手段進行現在音樂理念與中國固有傳統的對接。
最后,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楊曦帆以輕松明快的語調,提出中國傳統音樂要有雙語境,第一語境是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中是如何形成的,第二語境,在歷史中與當下的語境是否符合。傳統如果不與當下有關系,則沒有意義。中國鄉村傳統,由于受到工業文化的影響而斷裂,歸根究底,是因為工業化將農民排除在外,而傳統文化恰恰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的。
在對策上,中國民族多,文化差異大,因此難以用一種現象來概全,需要引入多數的個案研究。目前傳統音樂的現狀也和我們學術界缺乏相應的學術獨立精神有一定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