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藝考:《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評—印度平民的史詩
很難用一句話去概括這部電影,因為他包含的內容實在太多。有勵志,有批判,有愛情,甚至還有商業電影里常見的追逐戲。即便可以不管這些,單就目前這部電影的成品來看,兩字以蔽之----經典。
這部電影和《上帝之城》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在于兩者都是通過展現貧民窟一群小孩從小到大的經歷,來折射整個社會的現狀。當然,《上帝之城》要殘酷和黑暗得多,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則包裹了一層一夜暴富的所謂勵志外衣,《猜火車》的導演丹尼博伊爾這次重新回到了他賴以成名的青少年題材。初看上去,也許觀眾會覺得這部電影要溫和,要理想化,但如果在往細里一想,這其實仍然是一個血淋淋的故事。
本片通過一個參加百萬富翁電視節目的少年,在逐步回答各個賞金問題的同時,閃回他從小到大這10多年來的經歷。本片敘事技巧相當高明的一點,就是三段敘事巧妙的剪輯到了一起。一,是他在臺上,在攝影機前,在眾人的目光里回答可以讓他得到金錢的問題;二,是他被警方抓走,因為懷疑他涉嫌作弊,在警察的盤問下重新揭開這些問題,他為什么會選擇那個答案;三,就是這個問題,在他的生命里,究竟是通過什么來證明的。
這種敘事手法極大的豐富了觀眾對于整部電影的感染力,從一開始第一個問明星的問題,就揭露了主角杰瑪馬利克從小的命運。在數個問題的背后,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杰瑪一個人的生活和成長,更多的是展現了整個印度社會底層平民的生活狀態。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印度,這個近鄰究竟是什么樣子,所以當天涯等BBS上出現很多講述印度真實現狀的帖子,都會引起我們好奇的獵奇心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本片的導演丹尼博伊爾也是抱著這種獵奇心理在印度進行拍攝,究竟圣河里是不是每天都有腐尸?究竟印度人上廁所從來不用手紙?究竟印度人是不是從來都用手抓米飯來吃?我們對印度的很多疑問,在本片中可以窺見一斑。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敘事不算復雜,但闡述的點很多,有個人的成長,有兄弟親情,還有愛情。主角杰瑪馬利克的一生是比較悲慘的,母親死于宗教沖突,又被當地的黑社會騙去做乞丐,還差點被弄瞎了眼睛----因為這樣子做乞丐會更討人喜歡。在哥哥的庇佑下,他得以僥幸逃出生天,兩人開始過著混混般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杰瑪依然有著自己的堅持,但舍利姆已經徹底染黑,為了錢,他殺人,加入黑社會,搶走了杰瑪喜歡的女孩拉提卡,送給了自己的老大。杰瑪最終和哥哥分開,選擇做一個茶水員來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如果不是因為他知道拉提卡喜歡看《百萬富翁》這個節目而去參加節目就是讓拉提卡能夠找到他,恐怕他一輩子都會安分守己的干一份卑微的職業聊此余生;而哥哥舍利姆在黑社會里越陷越深,失去了親情的他在最后一刻醒悟過來,但他的命運依然也無可改變。兩兄弟在印度社會中截然不同的命運走向,各自帶出了電影對這個社會的批判觀點----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持人提出的第三個宗教問題:印度教義中描述的羅摩神,他的右手里握著的是什么?這時候,電影畫面折射的,正是杰瑪幼時,母親的死,死于穆斯林和其他宗教擁護者的殺戮中。當那些狂熱的教徒拿著木棒一下下敲在這些無辜的平民身上的時候,羅摩神右手握著的東西,就正好是杰瑪心里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弓和箭。
正是靠這些問題,一步步的揭開了杰瑪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歷,讓觀眾不禁要為受過如此多苦難的年輕人所嘆息。警察對杰瑪能回答出這些問題感到不可思議,連主持人也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們都認為肯定杰瑪在作弊,但觀眾通過電影,通過這些故事,便能像片中那位聽杰瑪敘述自己經歷的警察一樣,明白他為什么能回答出來:這是一個人,用生命鑄寫的答案。
一部優秀的電影一定要有一個扣人心弦,讓人喝彩的結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高潮段落設置得非常成功,幾條鋪開的故事線和人物在最后一刻匯聚到了一起,給予觀眾相當具有分量的震撼。本片沒有主角激動萬分的演講,也沒有幫你解說幫你點題的畫外音,更不會有畫蛇添足的字幕,導演想告訴你的所有思想和主題,都巧妙的融入在了整部電影當中。這是一部悲壯的勵志劇,更是屬于天下所有底層平民的個人史詩,它所帶給觀眾的思考和震撼,完全不輸給那些被譽為經典的電影作品。
寫這篇影評的時候,《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IMDB上的排名已經到了第45位,它也逐漸在各大頒獎禮中嶄露頭角。在戲內,杰瑪創造了奇跡;而在戲外,這部小眾的獨立制作電影也在逐漸被主流和更多的觀眾所關注。如果你想從一部電影中獲得一些觸及你內心的感動,請在這部充滿著眾多問題的電影里,尋找屬于你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