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編導藝考之《紅高粱》影評
作為張藝謀的第一部執導電影,《紅高粱》無疑是將他在電影色彩和造型藝術上的美學天才體現的淋漓盡致。整部影片帶有神話意味的傳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謳歌了人性的美與蓬勃的旺盛生命力。也正因帶有極強藝術性和贊美生命的主旨,《紅高粱》的出現也似乎是一道紅色的東方閃電,驚醒西方對中國電影所持的一種輕蔑。該片1987年首次公映,就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的轟動,獲得大獎無數,至今仍被公認為華語片百年第一大片。《紅高粱》的成功既是成就了張藝謀,更是成就了中國電影。
影片采用畫外音的方式控制著情節的發展,以我的口吻講述了這一段故事。敘事結構新穎,我的視點更是獨特。我和劇中情節發展沒關系,而我又和他們有關,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后代,拉遠了故事,有歷史間離感。同時由于時間的久遠,暗示無法考證真實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游刃有余的客觀畫外音敘述形式不僅新穎更是成為整部影片的人物關系、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畫外音在此影片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抬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眾,轎把式將成為我爺爺,這就給了觀眾一種期待和預知,減少大量的情節鋪墊和畫面語言。導演可以將自己的藝術才華集中表現顛轎、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這些畫面與影片所要傳達的贊美生命主題極好的融為一體。將沉甸甸的思想與虛幻的場景做到虛實結合的意境,在給觀眾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還能能回頭體會出電影的主旨。這種畫外音的敘事方式,不僅可以令觀眾沿著清晰的脈絡理解影片,更增加了導演藝術發揮的空間。畫外音將我所處的時空與當時故事所處的時空相互交錯間隔,縫合著現實和過去,碰撞著意念與現實。
張藝謀在影片中的造型和畫面的構圖可以說是他所追求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
在顛轎這出戲中,導演用多次大全景畫面構圖展示著一望無邊的黃土高原,漫天飛舞的黃沙,以及崎嶇無比的道路。給觀者體會到環境本身透著骨子里的蕭瑟。但小全景中轎夫抬著驕子瘋狂的顛著驕子,捉弄著即將嫁給十八里坡有麻風病的李大頭的新娘子。眾人表現著一致的扎實的顛轎力量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顛轎花式,準確的說是跳著一種獨具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吸引著轎中新娘子的注意。狂野的山歌和奔放的舞蹈,在這荒蕪的環境里,構成了一幅極具反差的畫面。處處透露著對生命的贊美,對力量美的謳歌。
導演在釀酒這處戲中也是花了極大筆墨的。通過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煙氣和來回走動的人的大全景和鬧騰的人七言八句的雜聲,從而營造出來一種熱氣騰騰的氣氛。赤裸的漢子,賣力的釀造這高粱酒。九二滿臉愉悅的探望以及委身親自嘗試拉風車。我們看不到辛苦工作所帶來的辛苦和歡悅的工作氛圍,表現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展望和期待。對大酒碗和高粱酒的特寫,九兒一口喝掉大碗高粱酒的特寫,則更加鮮活的表達了這群釀酒的人們的熱情性格和旺盛生命力。酒成之后,對酒神的朝拜唱的《酒神曲》也在片中出現了兩回,先是羅漢大叔帶領大家唱出對新釀酒的希望,乞求酒神的庇護。第二次是我爺爺帶領大伙唱,預示著生命的延續,精神的傳承。
再來看下電影的色彩語言。張藝謀在其電影中的色彩運用通常都是高度風格化的。高粱酒本是白色,卻被藝術加工成紅色。無疑體現了他的藝術理念。《英雄》中,秦宮中由上而下飄展的綠帳和胡楊樹林黃色樹葉,在色彩上極為飽滿,充滿了畫面,具有鋪天蓋地的氣勢,宏大到幾乎逼迫觀眾接受一種美學方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更是將黃色,白色極大限度的融入到了電影當中,壯麗的不可思議,但又似乎顯得過于極端。色彩語言是張藝謀最獨到的地方,鮮艷濃郁的紅色是他最偏愛的,同時也將紅色的運用推到了極致。紅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彩。從片名《紅高粱》我們就可以感知影片將會被預示希望和血腥的紅色所包圍。電影的開始就是主人公九兒靈氣紅潤的臉,接著就是充斥整個銀屏的紅蓋頭;野合那場戲,高粱地上的紅色太陽,高粱的紅在風中盡情揮舞,九兒的滿身紅裝,攝影機在高粱地里的穿梭拍攝也展示了金占鰲紅色皮膚下肌肉的凸顯。象征著勃勃的情欲和生機;日軍對人的殘殺滿是鮮血淋漓的人肉,子彈飛舞,血流成河;結尾神秘的日全食,天地通紅的世界,紅色的張力是一種內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獲得了凝固的近乎永恒的美感。
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偉岸壯闊,蘊意深厚。其一是襯托出了我爺爺他們那群人自主抗戰犧牲的偉大,突出了他們崇高人格。其二又表達出對日軍侵略的不滿和仇恨,日食意味著日軍侵華的失敗。最后太陽的重新出現意味整個民族將會走出黑暗,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雖然片中一些隱喻和思想呈現受到主流的質疑。但無法否認的是,《紅高粱》以其畫外音新穎的敘事方法、大膽的色彩運用、大氣磅礴的構圖、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呈現了一部贊美生命、愛國情懷為主題有秀影片。開創了華語片的新天地,永載中國電影史冊。


編導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