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如何克服“固定強調”
一、固定腔調形成的原因
固定腔調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有的是幼年讀書時養成了誦讀的習慣,一下子改不過來,有的是認為只有某種讀法才受聽……但最根本的,是對朗讀缺乏認識,對朗讀理論和朗讀過程的研究不夠造成的。人們在朗讀活動中相習相沿也是形成固定腔調的原因之一。從朗讀狀態上看,自始至終都是一種缺乏變化的狀態,更是造成固定腔調的直接原因。
二、固定腔調的類型
固定腔調有不同的類型,我們試分為四類,予以簡單說明,并引起療救的注意。
1.念書腔:
就是照字念音,或有字無詞,或有詞無句。詞或詞組沒有輕重格式的正確區分,更沒有具體感受的充實。聽不出完整的句、段,毫無思想感情的流露。
如:“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
這本是一句很淺顯通俗的話,可是用念書腔讀,就只給人“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這些割裂的詞組,聽不出詞組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更談不上語氣的色彩和分量。-這種固定腔調,把“今天”讀成中重格式,“是”字拖長,“開學的”讀成中中重格式,“的”不但不讀輕聲,反而讀成重位音節,甚至改變主要元音,讀作“dɑ”,“第一天”也讀成中中重格式,“一”的重音位置消失。由此可見,念書腔的主要問題是停頓多,停頓位置和時間都差不多,沒有重音,語氣近似。
念書腔還保留著識字的明顯痕跡,這在小學一、二年級中更為普遍,值得重視。
2.唱書調:
念書腔還能表達出一些字、詞的基本意義,唱書調卻只剩下了聲音的外殼,在“唱”的過程中,表情達意的作用便被大大削弱了。
這種唱書調,節拍一律,連休止符、符點都極少見;音程變化不大,只是那幾個音簡單重復。在這樣的曲譜上,可以填上不同內容的詞語,而不問主次、色彩如何。這樣的曲調,就其音樂性方面說,也沒有什么可取之處。-唱書調的最大弊端是聲與義隔,只聞聲而不解意、不傳情。它不管長句、短句,也不論一人、多人,都可以連續不斷地唱下去,整齊劃一地唱下去,越唱,調子越濃,越唱,字音、語氣越不講究。只要學會了這個唱法,對文字作品可以根本不理解,可以沒有任何感受,也能把文字變為聲音,對聽者,只有簡單曲調的刺激,不會產生任何感染。
3.念經式:
這是指那種用小而快的聲音讀書的方式。它可能是從“默讀”、“虛聲讀”沿襲來的,而且屬于單純為了背書的讀法。這與朗讀的要求在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自我領略和品味作品,如果要朗讀,也應該適當放開聲音,不僅從思想感情上,而且從音律韻味上給自己以美感享受。面對聽者,就更不應該采取這種念經式的讀法了。
4.朗誦式:
舞臺上的朗誦,那夸張、渲染的有聲語言顯得生動引人,不僅激情洋溢,而且音調鏗鏘。初學期讀者若不分場合、不明目的、不看內容、不管體裁,一味從聲音形式上摹仿這種朗誦方法,必定給朗讀帶來不利影響,甚至養成一種固定腔調,難以矯正。
三、客服固定腔調的方法
綜上所述,固定腔調的害處是顯而易見的。現在,人們對固定腔調已經有了分辨的能力,許多朗讀者也正在努力克服它,這里,只簡單地談兩點。
1、要增強語感。所謂語感,有兩方面的含義:既是指對于語言信息接收、儲存的能力,又是指對于語言信息的發出、駕馭的能力。朗讀中存在的固定腔調,同朗讀者語感較差有很大關系。只有增強語感,辨別優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優秀的朗讀示范(包括錄音),應該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
2、要注意狀態。要打破固定腔調,使語流符合朗讀規律,必須改變言不由衷、消極被動的朗讀狀態,加強思想感情的運動,切實把握語氣的色彩和分量,注意氣息、聲音的變化,使有聲語言充滿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