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努力練琴,最終世人用天才兩個字總結我所有的汗水
人生就是登山。然而最難登的山不在自然界,卻是超越自我。向上走,即便是每一小步,也代表著一定的高度。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上不辭勞苦,勇敢攀登的人,才是有希望達到頂峰,欣賞到美麗風景的人。
我們常常能在網(wǎng)絡上看到各種各樣的鋼琴神童,四歲女孩忘情炫技,六歲亞裔男孩彈野蜂飛舞,十一歲印度神童驚呆你的眼球...
每每這些年紀小的孩子,擁有超乎年齡的鋼琴水平,都被冠以“天才”,“神童”,殊不知,他們的練琴時間卻是比大多數(shù)人多得多,正如莫扎特說的“我每天努力練琴十幾個小時,最終世人用天才兩個字總結我所有的汗水”。
貝多芬,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童年時,嚴厲的父親在要求他每天練鋼琴和小提琴8個小時以上,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貝多芬成名之后他仍像小學生一樣在學,并努力地提高他的鋼琴演奏技巧。后世流傳著他苦學的佳話:貝多芬身旁放一盆涼水,他不時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干雙手,又繼續(xù)練琴,原來他的演奏如狂風暴雨,他的十指不停地運動,就發(fā)熱了,為了不停地練琴,一盆涼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灑滿了水,水慢慢地流到樓下,聽得入神的婦們?nèi)水斔齻円氯贡淮驖駮r,才發(fā)覺漏下來的水,她們大驚小怪的叫喊:“屋頂漏雨了!”
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音樂家,曾拜車爾尼為師。從那時開始他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鐘頭去上課,他每天琴不離手,練4-5小時,雖然他當時的鋼琴技巧已經(jīng)十分嫻熟,但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仍然從基本功練起,三度、六度、八度、震音、華彩段是他每天必須的練習,他的技巧和表現(xiàn)力當時無人可比,他被后人稱為“鋼琴之王”。
周廣仁,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周廣仁老師和一位師傅搬一架鋼琴,遭受了斷指的意外事故,在醫(yī)師的精心治療后逐步恢復,他說:“我開始練琴的時候,我是套著橡皮手套。就像醫(yī)生用的薄手套,里面前面墊了一點棉花。這樣我在鋼琴上彈的時候,不是直接碰到硬的東西,所以慢慢就開始活動......,到現(xiàn)在還疼的,這么敲還要疼的,但是現(xiàn)在的疼是帶麻的疼,不是像刺心的疼,所以無所謂。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照樣彈琴”。一年零兩天之后,周廣仁老師“重返舞臺音樂會”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
任何學習都是靠每天一點點積累起來,
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證實學習是有付出和收獲的。
人生就是學會不斷努力得過程,
這應是家長們給孩子上的必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