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機DC春季拍花攻略
本文針對使用一般消費DC的朋友,從器材的選擇、不同微距模式的差別等作一探討,然后會再以拍攝時機、采光的選擇、構圖經驗談等單元為各位網友解惑,以求令各位就算使用一般的數碼相機也能拍出好的花卉照片。
器材的認識與選擇
消費DC大體上來說不比數碼單反擁有可換鏡頭的特性,所以當你購入任一臺數碼相機之際,也等同你要充分了解該機鏡頭的特性,以便發(fā)揮所長。以拍花作出發(fā)點的考量,到底具備那一些特性的消費DC較為適合用來拍花?
要多廣?
越廣的鏡頭越有利大面積的花卉拍攝或使用花帶景的拍法。
有時碰到一大遍花海,你會希望你的鏡頭越廣越好
面對波斯菊花海,透過廣角端近拍展示淺景深
又或者透過近拍描寫以較大的花作主體,其余花卉作背景,再帶一點藍天,增加畫面的活性
面對一大遍的花海,你可能想要有很廣的鏡頭以便拍出數大就是美、壯麗的花海。所以廣角端的如果能有等效24mm起跳或至少28mm也都還不錯(更廣的鏡頭在一般消費DC中就很少見了)。
1厘米微距真的無敵?
要注意,重點不在那幾公分的微距,不同焦段的近拍會有不同的視角感受。
近拍能力會影響花卉攝影時的便利度及實際拍攝時的取景、構圖方式。或許你常常聽到某某相機有1cm超微距,另一款DC只有3cm、5cm或10cm微距,越近越好?其實不然,微距還是要考慮實際的成像率、變形及能否貼近被攝主體的問題,所以近拍距離還要考慮是在那個焦段上的近拍。
近拍距離近對于光線條件許可下的靜物是還不錯用的功能,可以把花卉作一特定的局部描寫
說白一點,就是該款相機的X厘米近拍是在沒有變焦的狀態(tài)?變焦中段或是變焦到底的情況?不同情況下那個X厘米近拍能夠拍出來的實際影像大小與實用性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在變焦中段或長焦端的近攝通常會較為實用(但并非絕對)。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數碼相機在參數標稱上,都是以廣角端最近對焦距離標注的。
廣角端近攝還是望遠端近攝?
一般而言廣角近拍有利帶景,望遠近拍有利營造淺景深與加強聚焦。
為什么廣角端的近拍較不實用?最大問題是廣角端的近拍通常會有變形的產生或者令背景可能較雜亂,再者,太貼近主體可能會擋光的問題。請先看一下以下兩張同一臺相機在不同焦段下拍攝同一主體的范例,第一張照片是等效28mm廣角端時的近拍,而第二張照片則是等效128mm望遠時的近拍。
上述兩張照片可以見到在廣角的近拍會令主體有明顯的變形,同時帶入的背景亦比望遠端多上許多,而望遠端近拍的主體不會有明顯的變形,而背景像是被“壓縮”到眼前,景深相對的淺一些,也令畫面較為干凈、集中,一般來說,焦距能有200mm以上且能維持1m近拍能力的數碼相機在此用途下較為便利,以下再看幾張望遠端近拍的實拍效果。
透過望遠端近拍除了可以令景深更淺外,拍攝時也較不會驚嚇到像蝴蝶、蜜蜂之類的昆蟲拍攝時可以找一些前后景相差較遠的花朵,再利用望遠端拍攝,背景的花就有機會糊成漂亮的散景了
總結一下筆者在本篇提出的一些適合拍花的數位相機特點大約為:
- 廣角端起始以24mm-28mm起跳尤佳。
- 有一定的近拍能力,如果是中望遠或最望遠近拍能力強尤佳。
- 擁有長焦,最好可以有等效200mm或300mm左右更方便特寫畫面。
本篇的討論尚未討論到光圈大小的問題,但目前市面上一般數碼相機的光圈除了某幾臺外,大部分數位相機的最大光圈都在伯仲之間(即是都不怎么大),所以光圈問題在數位相機上暫時先忽略。以結論的三點需求,相信有部分網友應該也猜到我要說的是高倍變焦型的旅游DC,就便利度而言,的確“通吃”型的小長焦DC很有優(yōu)勢,但要記得一般而言光學變焦倍率越高的鏡頭由于光學結構復雜,品質有可能不會很好,當然也不是絕對。
具備大光圈的DC,目前市場上屈指可數便攜式小長焦相機屬于比較“通吃”的類型
如果你不想買小長焦DC又或者已經擁有相機,即便是常見的3倍、5倍之類的機種,也不見得覺得會拍不好,像這篇出現的部分照片就是只有3倍或4倍左右的機種實拍的照片,不同數位相機可以透過原本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拍法,好好的利用手上的相機拍攝才是啊!
到底要怎么拍,才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花卉呢?拍好花卉,和拍好照片,許多道理是相通的,掌握一些基礎、采光原則、構圖等等技巧,就可以無往不利!
拍花實戰(zhàn):景深問題
景深簡單的說,就是清楚對焦點前后的距離,在該距離內的景物都會是清晰的,景深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議題,先來復習一下影響景深和什么有關?
1.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2.焦距(焦距越短、景深越深,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3.與被攝物的距離(與被攝物距離越近、景深越淺,距離越遠、景深越深)
4.主體與背景的距離(與背景距離越近、景深越深,距離越遠、景深越淺)
5.最大模糊圓直徑
其中最后一點和感光元件有關,但推算較復雜,這里就不過多費筆墨了。簡單來說小DC在景深的表現上就是比數碼單反(或M4/3等機型)都來得深。所以能受我們控制的景深,簡單來說就只有前面的4點。
變焦到底,靠近主體,小DC也可拍出不錯的淺景深
背景找些前后景遠一點的,單純一點的,這樣拍攝出來的感覺更美
有時可以取一片花叢,有些是已開的花苞,有些是盛開的花朵,
畫面豐富一點,此時又未必需要淺景深的拍攝手法
景深是一個頗大的議題,本篇不打算深入考究,簡單的原則可參考上述括號內的文字,所以小DC想要有較淺的景深要怎么辦?即是盡量的把光圈調大(一般如果不能調的默認會是最大)、變焦到底(把焦距拉長)、靠近你要拍的花朵以及找一些前后景分離較遠的花朵,這樣較能拍出“浮”出來或突顯出體形式的花卉,但當然淺景深并不是唯一拍法,深景深在特定主題下(像靜物類、或部分微距類)有時反而有利。扯遠了,我們要表達的是不同時機或不同條件的拍攝手法可以不盡相同。以上是筆者挑選了一些實例供各位參考。
拍花實戰(zhàn):拍攝時機
拍攝其實是很需要懂得觀天時,不同時間點的光質呈現并不相同,當然天氣的好壞影響更甚,筆者略述一下各類情況及一些實例為大家進行解惑。
適合拍攝的時間點:正午前三小時及正午后三小時左右
以有太陽的天氣來說,一天中最適合拍攝花卉的時間點大約就是日出-9點左右的時間(依季節(jié)略有不同),還有就是下午3點左右(還是依季節(jié)略不同)到日落前的時間,為什么?因為時間越晚,太陽位置上升越來越高,光線亦會變得越來越強烈令畫面易出現強烈的對比,越接近正午的光線我們稱為頂光,是最不好用的一種。所以剛日出及日落前的光線都顯得相對柔和、舒服,拍攝出來的效果通常較為理想。
剛日出時間的光線都十分柔和。攝于早上7點左右
柔和的光線也代表著拍攝時不會有明顯過硬的陰影,畫面對比也不會太過強烈。攝于早上8點左右
隨著時間漸晚,太陽位置漸高,光線也開始強烈,拍攝畫面中會開始出現較強烈的陰影及對比,拍攝時的角度、取景要作一點調整,可以開始試著用斜逆光或什至是逆光的技巧,令花瓣(找點不要太厚,可以透光的)透光營造溫暖的氣氛。上圖攝于早上10點左右。
頂光也不是完全不能拍,如果像睡蓮這種類似開來的花,就算光線直接從頭頂來都不太會有擋到而有不好看的陰影問題,不過可以感覺得到畫面呈現十分強烈、高對比的感覺,另外取景時要小時自己擋到光線。上圖攝于早上11點半左右。
雖然說頂光在大部分時候真的太強烈,但也可以逆其道而行,就使用逆光的手法帶出半透的花瓣,呈現另一種美感。上圖攝于下午1點半左右。
到達快要日落的時間點,光線又趨于柔和,此時光線的質感與特性和剛日出時差不多。攝于下午5點半左右。
拍花實戰(zhàn):陰天拍攝
光線柔和、無明顯方向性、反差低、層次豐富
上述的情況基本上是晴天有太陽時適用,那么,遇到不討喜的陰天怎么辦?打道回府嗎?如果是外出旅游恐怕沒有辦法,時間有限,能拍就多拍,其實陰天還是有一些拍攝手法,所以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陰天的特性;陰天色溫偏冷,畫面調性偏藍一點,白平衡的設定可能要注意一下,另外光線的呈現十分柔和,光線無明顯的方向性,反差不高,但就因為不像艷陽天的高對比,在各種色彩的呈現上較為均衡,層次呈現上較為豐富,如果能好好掌握其實陰天是頗適合拍照柔和主題(如:人像)的時機。
陰天的光線屬于擴散型的柔和光線,所以拍攝上較不會有光影,
立體感可能表現較差,雖然透過前景、淺景深之類作補償
要記得在陰天時的光線較弱,所以一不小心容易有手震問題(此時的快門速度只有1/45s,以望遠端等效280mm來看是不夠的),此時需要調高感光度維持安全快門
以上述的情況來看,把感光度提高到400,再作拍攝,就可以較輕松(此時快門為1/200s)成功的獲得清晰的影像。
在陰天由于沒有強烈的對比,在顏色的呈現上雖然不像晴天的飽和,但表現更為均衡
小結
本篇暫時分享至此,希望各位了解景深、拍攝時機后更能拍出理想的照片,拍攝花卉時還有取景的方法,但很多取景構圖方法其實和一般法則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