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線條營造影像空間感
攝影是一門把現實中的立體空間凝結在二維的平面空間上的技術,同時我們希望通過攝影的語言將平面的圖像表現出三維的立體空間,這在攝影中被稱為透視,也就是使作品看起來有空間感,這是攝影中非常重要的技法。透視分為線條透視與空氣透視等,下面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線條透視。
線條透視的原理是人們觀察景物有“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首先,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們在觀察兩條平行線條時,線條 在遠方匯聚,最終消失在地平線上。其次,我們觀看景物的位置不同、景物與景物之間的位置不同,線條透視的透視比也不同。
線條透視存在于我們看見的所有景物上,明的線條容易感覺到,暗的線條常常忽視。當然,這是需要我們去發現一切可能存在并可以成為你創作的線條。
一、影響透視關系的因素
以前我在學習素描畫人像時,就畫不好人像的線條透視關系,因為這里線條透視是暗的,不容易表現。攝影人像就不用著急了,照相機自然的把這種透視關系表現好。 但是在風光攝影中要想表現好景物之間的線條透視并非易事, 需要對我們這些明的、暗的線條透視來進行了解。
影響透視關系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
1、被攝體與拍攝位置 的關系,離拍攝物體越近,透視效果越明顯。
2、在被攝體與拍 攝位置不變的條件下,鏡頭焦距越短,透視效果越明顯,反之則透視效果不明顯。
二、利用線條表現透視關系
線條是表現透視關系最直接的方法,線條向遠方匯聚,既可以吸引我們的目光由近及遠,而線條越來越窄又可以表現出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建筑物的線條都可以幫助建立這種視覺 感受,所以我們會發現從正面拍攝建筑物,不容易產生透視,而從45度角的方向就很容易產生透視感覺了。
簡單的畫面也可以很有空間感,有線條來組成的創意構圖,這是以水中的建筑物的倒影組成線條透視來引導視覺中心,營造二維畫面上的空間感,此圖若無水面中的倒影,看起來可能就會很平,有了這些有秩序的線條看起來就會有空間感。
三、合理安排景別
我們會發現當你離拍攝物體越近時,會加強這種透視感, 如果你希望弱化這種感覺就與被攝體的距離遠一點。一幅表現 透視感成功的風光攝影作品,應該在近景、中景和遠景保持協調。有些影友拍攝的照片,尤其是遠景大場面的照片總覺得 “平”,空間感不強,這是因為沒有安排近景、中景,只有遠景。
我們了解了透視的原理之后,應該明了,所謂“近大遠小”, 就是要在近景、中景和遠景都安排景物,否則無法形成這種對比關系,觀者也就無法從你的圖片中感受到空間的存在。一般通常的做法,我們經?吹接行⿺z影師將不遠處的樹枝和小草 納入鏡頭形成前景,馬上使畫面的空間感陡增。
畫面中礁石之間按照“近大遠小”的線條透視排列著,前景的礁石距離拍攝位置近, 看起來較大;遠景的礁石盡管較大,但是距離拍攝位置遠,在線條透視的作用下,看 起來顯得小了。利用線條透視來處理前景、中景、遠景之間的關系,使畫面構圖看起來有條理、有秩序。
四、變換焦距改變透視關系
改變鏡頭焦距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辦法,這樣的視覺感受非 常直觀。廣角鏡頭能夠夸大透視關系,它使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比我們眼睛看上去要大,使空間延展,物體的比例關系也 被夸大,而長焦鏡頭則相反,它使空間被壓縮,使前后物體的 比例對比減弱。從而削弱了空間感。
在遠景的情況下,改變鏡頭焦距不能改變透視
畫面中在只有遠景的情況下,線條透視被削弱。因為此時 沒有前景、中景進行對比。改變鏡頭焦距只是改變了視角,沒有改變透視。如果改變透視要通過前后、左右、上下、高低,改變拍攝位置達到改變透視關系的目的。
五、主觀加強線條透視的方法
1、相機靠近景物,以小光圈拍攝。對于攝影構圖來講,在點與線結構層面上形成的線條匯聚是主觀加強線條透視效果的基本手段。
2、根據拍攝對象本身的線形情況選擇好拍攝角度,以便產生匯聚或重復效果。拍攝位置有正、仰、側、俯之分,一般來說,正面位置不如側面位置效果好。仰拍有利于強化高大物體的透視感;俯拍有利于表現平面線條的透視感。
3、充分運用前景來增加近大遠小的線條透視效果。
4、運用短焦距鏡頭拍攝。這種鏡頭拍攝的畫面本身就產生近大遠小的效果,從而加強畫面線條的匯聚效果,造成畫面深度空間感。
在拍攝的時候,要去發現明的線條和隱藏的線條,通過線條的合理安排及景別上的選取上營造畫面的空間感,這樣就不怕自己拍的照片沒有空間感了。在表現畫面空間感上還可以利用主體占地面積、鏡頭高低變化、主體位于畫面擺放以及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其實攝影的空間感最好的表現方式就是盡可能的利用前景,可以在二維的平面上,展現三維空間。只要你掌握以上方法靈活運用就可以讓自己的照片也很有空間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