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相機到底怎么用才對?
相機作為一個拍照工具,你的操作是否熟練?這取決于你使用的頻率與時間,簡單來說就是熟能生巧!
筆者之前寫過很多教程,說實話,大都是在在多年玩攝影的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體會到的。就連廠商也沒有規定,相機一定要怎么玩。
我覺得,一百個人,可能有幾十種玩法,畢竟機身不同,鏡頭不同,條件不同,環境也不同,除了一些技術上的錯誤必須修正外,怎么順手就怎么拍,出好片子才是硬道理。
在動筆之前,我也看過網上不少關于攝影壞習慣的文章,有些過于牽強,為了搞個TOP噱頭,硬是湊到十個。
其實很多糾結都是因為習慣,“為什么我和老法師不一樣呢?真是我錯了?”。其實未必。
先對焦還是先構圖?
這是一個讓很多人困惑的問題。
所謂先構圖,就是半按快門,焦點鎖定之后,移動相機重新構圖。很多人的初衷是為了省事,也圖快,因為半按快門主體就被鎖定,不用再去調整對焦點。
當然,還有一種是因為習慣,在那個自動對焦系統還是9點的年代,對焦點覆蓋范圍太小,有些機身只有中央是十字對焦點,所以中心對焦點比其它對焦點對焦速度更快更準確。
很多老法師都認為這樣的順序是錯的,應該先構圖后對焦。構圖完成意味著畫面結構確定,接下來調整對焦點。
當然,這個工作更多是由對焦系統自動來完成的,最后按下快門,完成拍攝。這樣操作的好處在于最大程度避免余弦誤差現象。
所謂余弦誤差是指相機用中心對焦點對焦后,重新構圖,這時會導致實際焦點后移,后移量與重新構圖所旋轉的角度成正比。
在重新構圖的過程中,人是很難保證身體不發生晃動,頭部不前后移動,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畫面中對焦點出現偏移。
村長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要取決于拍攝者本身,客觀因素也需要考慮。例如用微距鏡頭和大光圈鏡頭拍攝,哪怕微小移動都會導致脫焦,先構圖再對焦比較穩妥。
機身性能也要考慮進去,比如入門機身,對焦系統太爛,不用中點用什么,尤其裝上長焦鏡頭,非中點合焦成功率很低,只能先預判,再對焦,最后構圖。
是光圈優先還是快門優先?
準確說,這個問題,是70年代末期,攝影界熱議的話題,沒想到,現在還有人說。光圈優先就是由攝影師自己確定光圈大小,相機來計算相應快門速度。
快門優先反之,光圈范圍取決于鏡頭,快門速度范圍取決于機身(指焦平面快門)。
有一種說法是光圈優先更容易控制景深,快門優先更容易捕捉動態場景,估計很多小白不能理解。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個細節,光圈優先時,快門是無級調節的,快門優先時,光圈快門都是1/3檔調節,反而有了個量化誤差。
在村長看來,攝影師要將主要的變量掌握在自己手里,將繁瑣的曝光計算交給相機。沒有一定功力,別嘗試全手動,真不是你能玩得起來的。
拍靜態畫面,光圈優先方便,腦子需要思考的東西少,拍動態畫面,快門優先易于判斷成功率。
用左眼還是右眼取景?
網絡上關于“取景到底應該用那只眼”的問題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說跟是不是左撇子有關系,也有人說是雙眼距離的關系,總之答案有很多,更有人根據自己的習慣,甚至廠商宣傳廣告中的畫面,給出了自信滿滿的答案:右眼。
好多年前,還在媒體工作的時候,和佳能的工程師聊過這個問題,其實單反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右眼設計。
左眼或右眼,完全取決于個人習慣,準確說是主視眼。從生理角度,人的兩只眼睛,一個是做為主視眼,大腦優先接受主視眼觀察到的事物,主視眼可能是左眼,也有可能是右眼。
主視眼由于平常運動過多,所獲得的營養也多,所以較另一只眼來說,發育要好過另一只眼。主眼觀察取景器的時候,畫面清晰,思路順暢,而另一只眼睛則感覺取景器模糊,看不到取景器邊緣,對構圖影響較大。
有人曾經問過,為啥過去的攝影師自拍照都是用右眼取景。一方面,相機取景器的放大倍率為1:1,兩眼之間不存在視差,取景時不用閉上另一只眼睛。
另一方面,用左眼取景,相機會把臉擋住了,還怎么擺帥。
用背屏還是肩屏?
這個話題以前從未有文章提到過。這幾天接連有人問村長,77D的肩屏真的有必要?所以拿出來說一說。
最早有人說,肩屏存在的目的是省電。這樣干脆連顯示屏都閹了算了,這樣更省電。
對于任何一個老玩家來說,從肩屏上獲取參數信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膠片機時代可沒有背面的顯示屏,參數都是看肩屏,配合轉輪和按鍵,可以極為快速的完成設置(這個就不用辯了),盲拍時還方便隨時監控。
當然,廠商很壞的利用肩屏來區分檔次,沒有肩屏就被歸類到入門。其實是不是有肩屏,根本就不應該作為各位選擇型號時要考慮的因素。
村長覺得,如果你在到處打聽肩屏是否有用,那基本是用不著的,就像剛接觸西餐的時候,用筷子一樣能吃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