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詠·追求——評劉友凡的《書法嘆詠》
中國書法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功能和奇妙的審美價值,使其成為世界文化中的瑰寶。
劉友凡先生在繁忙的公務中,利用業余時間,系統閱讀歷史典籍,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超脫于對技藝的研習與迷戀,平日堅持吟誦中國古代優秀詩詞、文賦等范本,并通過臨寫的方式使自己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養分和人文激勵,從中感悟傳統經典作品在吟誦與書寫中融為一體時產生的意境與魅力。
《書法嘆詠》以通史、詠物、抒情、言志的文賦體記載了他對五種書體的研習感受。如在“篆之詠”中,將學篆起步喻為登攀長城,“過關隘、越城壘、眺樓臺、識烽燧,登攀書之雄關”。用一組動作與視野的想象描繪,將學書的立志、艱辛直至學書過程中心境的提升進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抒發了對書法精深不懈的探究熱情,追求習書、品書后的審美快意。
在中國歷史的演變中,漢字書寫在很長時期內是朝廷科舉取仕、衡量官吏文人勤勉和文采的重要標準。古代帝王將書法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地位大大的提升了,使書法得以迅速普及,在國人心目中逐漸形成了超乎其自身功能之外的特殊社會文化地位。劉友凡先生在“楷之詠”中提及了這一文化表述載體與歷史取向的特殊關系的史實。在吟誦時,我們可以對年代更迭、斗轉星移的中國書法歷史有一番真切的了解。
“書體之美,草至為奇,其形態異,如畫圖之燦爛,其氣韻美,有樂音之和諧,其意象新,若舞蹈之傳神”。將草書的美感賦予了色彩、韻律與動感,讀來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草書形成滿紙風動的優美畫面,有一種清新的美學意境。
《書法嘆詠》在每一節起始,分別由“古”、“源”、“道”、“本”、“變”等引出,將多種書體的源流及互通關系,形態特質和美學特征結合作者本人的實踐感悟,表達出其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理性認知。
中國書法具有的技藝特質,反映為必須通過代代相承的個人實踐行為求得本體化的發展。友凡先生不囿于一種書體的實踐與心得,而將其作為一個備受尊重的整體文化樣式來學習、研究、領悟。在筆墨的游走中,獲得文化蘊涵的認知和心靈洗禮,用筆墨的傾訴,表達出了對書法藝術的眷戀情懷。
當代社會的傳媒手段日益豐富與多樣,文字表達類型與方式也發生了從未有過的變化。中國文化的精深浩瀚和漢字構造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廣泛適應性,以及在未來社會交流中具有特性的表達優勢,使書法本身蘊含了傳承創新的旺盛生命力!稌▏@詠》通過大量典籍的引證和個人書寫心得的傾訴,表達出的正是這種意趣和激情,這種深切的感受讀之令人難以忘懷!
劉友凡先生在繁忙的公務中,利用業余時間,系統閱讀歷史典籍,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超脫于對技藝的研習與迷戀,平日堅持吟誦中國古代優秀詩詞、文賦等范本,并通過臨寫的方式使自己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養分和人文激勵,從中感悟傳統經典作品在吟誦與書寫中融為一體時產生的意境與魅力。
《書法嘆詠》以通史、詠物、抒情、言志的文賦體記載了他對五種書體的研習感受。如在“篆之詠”中,將學篆起步喻為登攀長城,“過關隘、越城壘、眺樓臺、識烽燧,登攀書之雄關”。用一組動作與視野的想象描繪,將學書的立志、艱辛直至學書過程中心境的提升進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抒發了對書法精深不懈的探究熱情,追求習書、品書后的審美快意。
在中國歷史的演變中,漢字書寫在很長時期內是朝廷科舉取仕、衡量官吏文人勤勉和文采的重要標準。古代帝王將書法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地位大大的提升了,使書法得以迅速普及,在國人心目中逐漸形成了超乎其自身功能之外的特殊社會文化地位。劉友凡先生在“楷之詠”中提及了這一文化表述載體與歷史取向的特殊關系的史實。在吟誦時,我們可以對年代更迭、斗轉星移的中國書法歷史有一番真切的了解。
“書體之美,草至為奇,其形態異,如畫圖之燦爛,其氣韻美,有樂音之和諧,其意象新,若舞蹈之傳神”。將草書的美感賦予了色彩、韻律與動感,讀來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草書形成滿紙風動的優美畫面,有一種清新的美學意境。
《書法嘆詠》在每一節起始,分別由“古”、“源”、“道”、“本”、“變”等引出,將多種書體的源流及互通關系,形態特質和美學特征結合作者本人的實踐感悟,表達出其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理性認知。
中國書法具有的技藝特質,反映為必須通過代代相承的個人實踐行為求得本體化的發展。友凡先生不囿于一種書體的實踐與心得,而將其作為一個備受尊重的整體文化樣式來學習、研究、領悟。在筆墨的游走中,獲得文化蘊涵的認知和心靈洗禮,用筆墨的傾訴,表達出了對書法藝術的眷戀情懷。
當代社會的傳媒手段日益豐富與多樣,文字表達類型與方式也發生了從未有過的變化。中國文化的精深浩瀚和漢字構造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廣泛適應性,以及在未來社會交流中具有特性的表達優勢,使書法本身蘊含了傳承創新的旺盛生命力!稌▏@詠》通過大量典籍的引證和個人書寫心得的傾訴,表達出的正是這種意趣和激情,這種深切的感受讀之令人難以忘懷!


相關推薦:
書法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