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溢晉人風——龔璛《教授帖》品讀
龔璛(1266~1331年),字子敬,號谷陽生,江蘇高郵人,后徙居平江(今江蘇吳縣)。龔璛少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學副提舉致仕。與趙孟頫、戴表元、仇遠等人交善。工詩文,擅書法。著有《存悔齋集》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為《補遺》一卷,傳世書跡有《宣城詩并識卷》等。
趙孟頫曾任江浙行省儒學提舉之職,龔璛曾任浙江儒學副提舉之任,從許多題跋中可以知道兩人經常在一起同觀法帖名畫、交流藝事。《教授帖》是龔璛寫給元代書家錢良佑(1278~1344年)的一封信札,錢當時任吳縣儒學教喻,龔璛經常為其藏品并作題跋。信中提到的“小婿子行”乃元代篆刻家吾丘衍,為龔璛之婿。帖中“錢翼之”即為錢良佑。“令郎”應指錢氏之子錢逵,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稱他“才氣飄逸,真、草、篆、隸不失規矩”。所云《荔枝譜》應為北宋蔡襄所撰,內容是一部有關荔枝的專著,項元汴《蕉窗九錄》帖錄中即收有‘荔枝譜’一帖。信中稱“留與小孫習之”,估計當是此帖。趙孟頫在元代影響甚大,他的以晉唐為宗的書學思想應該會對龔璛產生影響,陶宗儀《書史會要》中云:“龔璛書有晉人法度。”所謂晉人法度,即魏晉時代,人們掙脫儒家的束縛,思想上表現出放蕩不羈,行為上則熱衷于玄學清談和寄情山水,人們追求一種卓爾不群,自然而為的精神狀態,反映到書法創作上,則顯得于規矩中見飄逸,筆里行間,風流蘊藉,盡顯世家子弟風范。從此帖中我們能明顯看出龔璛的書法以晉人為宗,取法《十七帖》、《蘭亭敘》諸帖,浸淫日久,用功極深,并在筆法和氣息上極力追求晉人風度。
此帖字形略長,體態開張,有大令疏朗之姿。氣息上,有宋人之意。運筆流暢自然,爽利精勁,情急處,如天女散花,滿目煙霞。在迅捷的書寫中,體現出作者控筆能力極強。全篇字形大小錯落,排布自然,靈動中盡顯古雅,縱情時又不忘法度。明人潘之淙在其《書法離鉤》中把元代趙孟頫以外的多數名家悉數批評一通后,唯獨對龔璛的書法不置可否,從此作去感受龔璛的書法,好與壞,優與劣,便一目了然。


相關推薦:
書法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