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生命中不能沒有的卡農
學聲樂的孩子,相信對于卡農不會陌生,對于音樂生來說,卡農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什么是卡農呢?中音階梯聲樂培訓在這里就來為大家介紹:
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較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農的較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此后,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許多交響作品里都會用《卡農》的技巧部分,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和威爾第的歌劇《命運之力》序曲等。
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作品編號:T. 337。通常人們更多的關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農,(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從頭到尾也僅有兩小節,重復達二十八次之多。這段音樂雖然不斷回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悅耳。
帕赫貝爾原版卡農
1966年的維也納音樂節上,大指揮家卡拉揚帶來的《卡農》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鋼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編的鋼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鋼琴演奏《卡農》的浪漫風廣為流行。
George Winston的鋼琴版
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轟動一時。
1992年,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儀式會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卡農》新版,甚受推崇。
1997年,全智賢推出的專輯《Pure apple》中,第6首便是她親自演繹的《Canon Flying In The Sky》。
此曲還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其實,卡農還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很多次,韓劇,偶像劇,動漫較愛的卡農
1、周杰倫導演的偶像劇《熊貓人》中男三號帥安格演奏了《卡農》。
2、電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為配樂而廣為人知。
3、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采用了喬治·溫斯頓改編版
3、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也采用此曲作為其中一首插曲。
4、韓劇《魔女幼熙》中插曲《愛向著我來的那天》
5、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劇場版《死與新生
6、2006年韓劇《宮》第二集中,有一段鋼琴獨奏卡農。
7、2006年《舞出我人生》男主角第一次到馬里蘭藝術學校的時一對黑人小提琴二重奏《卡農》。
8、2007年日劇《求婚大作戰》中播放幻燈片時使用作為配樂。
9、2008年日本影片《我與狗狗十個約定》男主人公用吉他彈奏過。
10、2011年1月廣東衛視新番電視劇《愛情公寓2》第一集30分35秒的時候曾小賢想象中張偉的婚禮中的背景音樂是卡農變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