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音樂的學習
音樂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家長對下一代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社會音樂考級也逐漸重視起來,但在考級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不盡人意之地方,本文就社會音樂考級及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之關系作了一點有益的思考。
音樂考級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教育理論工作者在這方面一直都進行著深入的探討。“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黑格爾)。人需要藝術,培養人的教育更需要藝術,藝術教育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一、 自古以來音樂一直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古希拉哲學家柏拉圖把音樂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中國先秦圣人孔子則把音樂看作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孔子語),表明了音樂對調理社會風尚,安順民心的作用。孔子將培養弟子所設置的課程:“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音樂被放在了較重要的地位;他還有“共于詩、立于禮、成與樂”的論述,意思是有了音樂方面的培養,才能視為完整的人格。
二、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在中小學凡是音樂學得好的學生,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比較強,有人問,道理何在?原來,音樂有利于智力的開發。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提高音樂素質和音樂技能,這是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幼兒的可塑性極強,在他們學習樂器演奏曲時,不僅要看、聽,兩只手在動作,有時還要加上腳,在一瞬間完成一套和協動作,而且還必須控制處理好音準、音質、節奏、音色、力度的藝術表現,其創造過程是通過各方面的配合來訓練大腦、培養意識、激發有序的思維。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藝術教育的首要目的與任務就是要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詹姆斯·默賽爾在他的《美國的學校音樂》一書中提出,第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對音樂的熱情。”優美動聽的音樂本來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們對音樂有著一種天然的興趣。但在我們的音樂教育過程中,往往不注意保持和激發教育者對音樂的這種天然興趣。相反的在幼兒園、中小學等國民教育的陣地,時常聽見有的老師指責:“這個孩子的音樂素質太差”,“那個孩子唱歌太難聽”,許多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就這樣被某些老師用“專業”的眼光給否定了。在社會的“學琴熱”中有的老師與家長不管孩子能否接受,用枯燥的技術訓練對待天真的兒童,弄得這些孩子苦不堪言,興趣全無,這必然是失敗的音樂教育。
四、音樂考級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它對素質教育既是檢測又是促進,通過考級來檢測教師的教學和孩子們的演奏水平。通過考級來促進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鼓勵孩子的學習熱情。這是考級的目的所在。
在孩子考級這件事上,家長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對級別不要過分計較,踏踏實實的學習。無論是哪一個級別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提高和培養孩子全面的發展。家長現在有一個普通存在的誤區,認為考級級別越高,就代表水平越高,學的越好。其實考級只是衡量孩子的一個大致標準,孩子的水平并不真正在級別上。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盲目的以級別來衡量,勢必會使孩子和家長產生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就會出現瘋狂跳級的現象。這種打破規律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得,否則,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現在大、中、小學都漸入市場化,各種各樣的招生手段層出不窮,有的甚至打著考級降分的招牌來吸引生源。實際上,各種學校掌握的標準不一樣,好的學校要的藝術特長生是真實的水平,不會看你的級別,級別只是參考。他們是要組織專家進行考試的。當然也有一些學校有考級證明就要,如果這樣的話,家長是要慎思的。
考級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檢測的工具,一種能規范你學習的手段。我們很多家長朋友顛倒這了個主次關系,這勢必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必要的壓力,勢必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