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主持人語言的個性魅力
我看電視主持人大多看語言,語言又看兩方面:第一是看語言的個性,第二是看語言的規范(盡管第二方面我自己做得最不好)。個性是語言魅力的最大源泉。在這一點上我不是崇洋媚外,實在是外國人比我們做的好。他們是與生俱來的呢?還是后天培養的?我不敢斷言,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更精彩的被譽為明星的節目主持人,他們在眾人面前的講話、演說都極具個性,于是就帶來了我說的那種魅力,語言的魅力,個性的魅力。
生活中充滿魅力的男人和女人,除了人格魅力之外,你仔細想想,他們大多是很有語言魅力的。語言來自他的思想、他的世界觀、他的生活態度、他的處世方式、他的一切一切。
語言個性的魅力在如今的電視行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了,這種重視首先來自于觀眾的需求。我最初做主持人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那個時候我們連穿衣服都不太講究個性,更別提語言了。只能這樣說:伸張個性才剛剛開始,或者說還不太提倡。領導在用統一的講稿,主持人語言基本上都在用規范統一的表達方式,好像在眾人面前講話,都有一種范圍,出格了便不舒服。這種現象源于我們國家過去幾十年的生活方式,政治形勢。人們慣于追求在大眾面前的那種語言的所謂得體,所謂規范。
語言個性的運用,好像也是從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開始的。我記憶中在電視上看到的有個性展示的主持人是當年有個“話說運河”的專題片里那位學者型的主持人叫張欣欣。那時候我剛剛讀了她的小說《走出地平線》。她好像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的學生。她在主持這個節目的時候,我是每天都追著看,看她要說什么。她在節目中說的那些話都很特別,有時候她坐在運河的那條船上,是自言自語地說,有時她走在河邊上大聲地呼喚,她從不說套話,就連向觀眾問候她也不像我們常見的那樣。于是作為觀眾的我就很快記住了她,并且喜歡上了她。
再后來我看到了楊瀾像一個鄰家的小女孩,在電視上常常特別天真,坦誠地說一些她小時候怎么偷吃,怎么鬧,于是你覺得她特別可愛,和所有的主持人都不一樣,沒有固定的語言程式,沒有我們常見的那樣老道的思維。再后來就多了,比如白巖松,我最開始注意他并喜歡上他的時候,就是他的語言,簡潔,他常用定語,常說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他的語言以這種方式強烈地表達了他要表達的思想,他很少說“廢話”。這就是他的風格。和白巖松正好相反的是小崔。崔永元是一個看起來老說“廢話”的人,卻依然讓觀眾為他傾倒,也是源于語言個性的魅力。
我相信無論是白巖松還是小崔,他們都是對語言有強烈追求的人,這種追求來源于他們的思想,同是對生命有思考的人,他們同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們同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人,他們同是有強烈職業道德的人,但是他們做的節目形式,很不相同。同是受觀眾關注的好主持人,語言風格卻完全不同;同是很幽默的男人,幽默的方式也很不一樣。試想他們的方式一模一樣的話,那我們看了小崔還要看白巖松嗎?不要了。
在我看來,他們二人都是極具魅力的。我有時看他們做的節目可以邊看邊做家務。許多時候,只要電視開著有聲音我照樣會在廚房里聽得哈哈大笑,我也會因為小白說的一句“死不休”的話而陷入深深的思索。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但是到了電視上卻很難展現個性,原因很簡單,我們對語言不太重視。我相信小白、小崔他倆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是有追求的,潛意識里他們一定有“與眾不同”的要求。不信你給小白、小崔一篇普通的稿子你告訴他們不準改,你試試,他會很難受。他一定會改,而且改得像白巖松,像小崔。日積月累,這兩個杰出的主持人就浮出水面了,就進入了百姓的視點了,觀眾就會下意識地盼著他們出現了。生活中誰愿意老跟著一個語言無趣的人啊,電視更是如此。
實際上要真正做到語言個性充滿了魅力是很難的,否則全國這么龐大的主持人隊伍里,真正讓觀眾追隨的主持人怎么那么少呢。比如說張悅,她的語言就極具個性魅力,別人想學她很難,難的并不是學她那胖乎乎的可愛那么難,而是具有她那樣的女性智慧難,讀她那么多書難,像她那樣具有那些女性獨特的思考角度難。我相信她的語言是來自日積月累的思索,是來自她對生活的體驗。世界上哪有吃得飽飽的,睡得美美的,醒來就會說特別富有魅力的語言的人?你給我說說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