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電視的結緣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一切別的藝術都不得不為生活目的賣力,而音樂全然只為藝術目的。就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是最純粹的藝術。”音樂具有非語義、非音畫的特性。音樂的實踐滿足的是欣賞者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音樂的音響形態以其特有的高高低低、快快慢慢、長長短短的聲音運動形式傳達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刺激欣賞者的情緒,從而使欣賞者聯想、想象到各種不同的情感。音樂聲音的非語義性導致了情感體驗的不確定性。所以同一首音樂作品就不同的欣賞者來說,或者同一欣賞者不同的時間里,他的情感意義會有非常大的出入,人們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所謂“理弦高堂而歡戚并用”(嵇康)。比如欣賞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如果他不標上“月光”這一標題,即便德彪西真的是在用音符描寫月光的皎潔以及月夜下的和諧與恬淡,但誰又會一定聯想得到呢。音樂的魅力恰在于此。與人類可選用的語言、文字符號相比,人類的情感是一個豐富多彩、深邃微妙,無邊無際,神秘多變,甚至連自己都無法完全弄清楚自己的世界。縱然是無比高超的詩人、作家,誰又能絕對準確地把人類的復雜情感表達得清清楚楚呢?語言的終極,即音樂的開始。音樂的不確定性恰巧與人類的情感世界有冥冥之中的吻合。所以音樂最擅長抒發各種情感,抒情性的音樂是音樂作品的主流。如果讓音樂去表達一個具體的物像、復雜的事件,比如:鉛筆、電腦、怎樣進行靜脈注射等等,它就不擅長了。
正是由于非語義、非音畫的特性,音樂在各種藝術門類中貼合性最強,最容易與其它藝術品種(如美術、戲劇、電影、電視等)、體育運動(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藝術體操、健身操等)甚至實用領域(如手機鈴聲、商場背景音樂)結合,形成新的綜合藝術或實用藝術。在電視藝術中,音樂更是成為了非常活躍的組成要素,滲透在電視藝術的各個領域和環節。
在電影電視普及之前,音樂藝術的實踐分為三個環節:創作、表演、欣賞。如今,三分法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特征。音樂傳播作為重要的音樂生活內容,是音樂實踐不可缺少的環節:創作、表演、傳播、欣賞。
音樂傳播的重要途徑是電視。在“電”產生之前的千百萬年中,音樂作為綜合的或獨立的藝術形式,滿足了人們宗教、教育、儀式、娛樂、實用等各個方面的精神需求。音樂與舞臺表演結合形成了戲劇、戲曲、舞劇等綜合藝術品種。音樂與有畫面的“電”的結合,最早是在電影中。1927年,世界上產生了第一步有聲電影《爵士歌王》,電影結束了無聲時代,這恰巧就是一部音樂片。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使電影首次成為了視聽藝術。這對于電視的影響也很重大,到了1936年電視開播,雖然那個時代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聲音設備進行發聲,但人們已經聰明地利用了廣播媒體,為電視配備聲音。之后,電視的聲音設備出現,當然,電視最初發展階段,聲音的制作與傳播手段都相當有限。對于早期電視傳播的聲音,美國學者沃倫·沃策爾有這樣的記錄:“在電視的初創時期人們僅僅為電視能使畫面再現而著迷,無論觀眾還是電視攝制人員都不太注意電視聲音的質量。制造廠當時生產的電視機采用的是低廉的放大器和低質量的揚聲器,但是沒有人關心,因為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畫面方向去了。”電視傳播的音樂,如果說樂器是演奏音樂的物質前提,那么電視制作、傳播、接受技術的提高就是獲得優質音效的前提。隨著高保真、立體聲電視機等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不斷更新的電視傳播、接收設備,如今,電視為觀眾提供精美的聲音和音樂已經沒有技術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電視聲音質量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良,不斷發展進步。
音樂與電視的結緣也是藝術與科技的結緣,這一壯舉不僅產生了新的藝術品種,而且改變了音樂創作、表演與欣賞的傳統樣式,強烈影響著音樂藝術的發展軌跡。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革新、進步,電視傳送的音頻質量不斷提高,與電視畫面的結合更加貼合、相互輝映。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電視畫面與語言、音響、音樂的交響,成為了當今最為流行的大眾藝術品種。
從傳播內容上看,電視媒體中的音樂具有以下特點:1)信息量大。古今中外,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示范、學習到與音樂家互動,從表演到競技,聲、器樂,雅與俗無所不包。2)高度的靈活性。音樂可長可短,可主可次,有極大的張力和靈便的搭配。3)兼容性。電視藝術是年輕的藝術門類,音樂演奏(唱)既可以和光、電結合構成音畫一體,也可以和文學、戲劇、美術、舞蹈甚至多種藝術品種結合,形成綜合性藝術。
當然,電視對于音樂藝術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現實中,出現一些過度制作,甚至以三度創作代替二度創作的不良情況。假唱即是近年來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一些節目制作人急功近利,有些直播的節目更是不愿承擔責任,甚至一些大牌的選秀節目都在靠假唱、假演奏欺騙觀眾。這種欺騙短時效應很好,往往能制造出聲色俱佳的演出效果。但長遠地看,是一種誠信的迷失,最終也會損傷歌手和電視臺的利益。在2012年央視春節晚會上,由于導演要求現場演唱,歌唱類節目中多位大牌歌手演唱有失水準,令人大跌眼鏡。人們不禁要問,難道以前在電視中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表演,天籟般的歌聲都是假的嗎?中國的藝術歷來講究以情感人,于是藝人們苦練基本功,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通過扎實的技藝表現精準的情感是中國音樂表演的古老傳統。如今,在電視包裝的潮流下,演員無需在練功上努力,靠假唱、制作來“完美”自己和音樂藝術,這是否是歷史倒退?
電視是聲畫藝術,其聲音有三大部分組成:語言、音樂、音響(效)。音樂在不同類型節目中的功能與地位各不相同。在音樂類節目、綜藝節目、電視劇音樂中,原型音樂通過電視傳媒而再現,此時電視通過大量的技術與制作手段,對原型音樂進行了再加工,對原型音樂(原型音樂指電視藝術產生之前或在通過電視傳播之前已經存在的音樂作品并成為電視編輯、引用的音樂原材料)。進行視覺化的闡釋。大多數情況下,通過“電媒”的促動,畫面解釋了音樂的內涵,而音樂又升華、渲染了圖畫表達的情感。
在語言類節目中(如新聞、生活、體育節目)中,音樂的功能在于營造、烘托氣氛、點綴、劃分板塊、突出欄目特點。此時,音樂與音效幾乎同等地位,都是起輔助作用。這類音樂與原型音樂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區別,常見的體裁或者經典的音樂作品被打散、片段或縮短呈現,有的則是應時應景創作的短小“豆腐塊”音樂,完全為節目內容服務。
總之,電視音樂憑借電視傳媒的先進技術,有著良好的傳播平臺,加之其自身形式靈活,可以憑借電視的巨大生產規模和龐大受眾群體的優勢來傳播,使電視音樂的傳播速度越來越便捷。
正是由于非語義、非音畫的特性,音樂在各種藝術門類中貼合性最強,最容易與其它藝術品種(如美術、戲劇、電影、電視等)、體育運動(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藝術體操、健身操等)甚至實用領域(如手機鈴聲、商場背景音樂)結合,形成新的綜合藝術或實用藝術。在電視藝術中,音樂更是成為了非常活躍的組成要素,滲透在電視藝術的各個領域和環節。
在電影電視普及之前,音樂藝術的實踐分為三個環節:創作、表演、欣賞。如今,三分法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特征。音樂傳播作為重要的音樂生活內容,是音樂實踐不可缺少的環節:創作、表演、傳播、欣賞。
音樂傳播的重要途徑是電視。在“電”產生之前的千百萬年中,音樂作為綜合的或獨立的藝術形式,滿足了人們宗教、教育、儀式、娛樂、實用等各個方面的精神需求。音樂與舞臺表演結合形成了戲劇、戲曲、舞劇等綜合藝術品種。音樂與有畫面的“電”的結合,最早是在電影中。1927年,世界上產生了第一步有聲電影《爵士歌王》,電影結束了無聲時代,這恰巧就是一部音樂片。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使電影首次成為了視聽藝術。這對于電視的影響也很重大,到了1936年電視開播,雖然那個時代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聲音設備進行發聲,但人們已經聰明地利用了廣播媒體,為電視配備聲音。之后,電視的聲音設備出現,當然,電視最初發展階段,聲音的制作與傳播手段都相當有限。對于早期電視傳播的聲音,美國學者沃倫·沃策爾有這樣的記錄:“在電視的初創時期人們僅僅為電視能使畫面再現而著迷,無論觀眾還是電視攝制人員都不太注意電視聲音的質量。制造廠當時生產的電視機采用的是低廉的放大器和低質量的揚聲器,但是沒有人關心,因為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畫面方向去了。”電視傳播的音樂,如果說樂器是演奏音樂的物質前提,那么電視制作、傳播、接受技術的提高就是獲得優質音效的前提。隨著高保真、立體聲電視機等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不斷更新的電視傳播、接收設備,如今,電視為觀眾提供精美的聲音和音樂已經沒有技術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電視聲音質量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良,不斷發展進步。
音樂與電視的結緣也是藝術與科技的結緣,這一壯舉不僅產生了新的藝術品種,而且改變了音樂創作、表演與欣賞的傳統樣式,強烈影響著音樂藝術的發展軌跡。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革新、進步,電視傳送的音頻質量不斷提高,與電視畫面的結合更加貼合、相互輝映。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電視畫面與語言、音響、音樂的交響,成為了當今最為流行的大眾藝術品種。
從傳播內容上看,電視媒體中的音樂具有以下特點:1)信息量大。古今中外,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示范、學習到與音樂家互動,從表演到競技,聲、器樂,雅與俗無所不包。2)高度的靈活性。音樂可長可短,可主可次,有極大的張力和靈便的搭配。3)兼容性。電視藝術是年輕的藝術門類,音樂演奏(唱)既可以和光、電結合構成音畫一體,也可以和文學、戲劇、美術、舞蹈甚至多種藝術品種結合,形成綜合性藝術。
當然,電視對于音樂藝術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現實中,出現一些過度制作,甚至以三度創作代替二度創作的不良情況。假唱即是近年來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一些節目制作人急功近利,有些直播的節目更是不愿承擔責任,甚至一些大牌的選秀節目都在靠假唱、假演奏欺騙觀眾。這種欺騙短時效應很好,往往能制造出聲色俱佳的演出效果。但長遠地看,是一種誠信的迷失,最終也會損傷歌手和電視臺的利益。在2012年央視春節晚會上,由于導演要求現場演唱,歌唱類節目中多位大牌歌手演唱有失水準,令人大跌眼鏡。人們不禁要問,難道以前在電視中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表演,天籟般的歌聲都是假的嗎?中國的藝術歷來講究以情感人,于是藝人們苦練基本功,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通過扎實的技藝表現精準的情感是中國音樂表演的古老傳統。如今,在電視包裝的潮流下,演員無需在練功上努力,靠假唱、制作來“完美”自己和音樂藝術,這是否是歷史倒退?
電視是聲畫藝術,其聲音有三大部分組成:語言、音樂、音響(效)。音樂在不同類型節目中的功能與地位各不相同。在音樂類節目、綜藝節目、電視劇音樂中,原型音樂通過電視傳媒而再現,此時電視通過大量的技術與制作手段,對原型音樂進行了再加工,對原型音樂(原型音樂指電視藝術產生之前或在通過電視傳播之前已經存在的音樂作品并成為電視編輯、引用的音樂原材料)。進行視覺化的闡釋。大多數情況下,通過“電媒”的促動,畫面解釋了音樂的內涵,而音樂又升華、渲染了圖畫表達的情感。
在語言類節目中(如新聞、生活、體育節目)中,音樂的功能在于營造、烘托氣氛、點綴、劃分板塊、突出欄目特點。此時,音樂與音效幾乎同等地位,都是起輔助作用。這類音樂與原型音樂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區別,常見的體裁或者經典的音樂作品被打散、片段或縮短呈現,有的則是應時應景創作的短小“豆腐塊”音樂,完全為節目內容服務。
總之,電視音樂憑借電視傳媒的先進技術,有著良好的傳播平臺,加之其自身形式靈活,可以憑借電視的巨大生產規模和龐大受眾群體的優勢來傳播,使電視音樂的傳播速度越來越便捷。

音樂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