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技之長的繪畫機器是美術教育需要警惕的
百余位專家學者齊聚申城,把脈高等美術教育,有專家指出———
只有一技之長的繪畫機器是美術教育需要警惕的
美院藝考,考察對于一曲歌、一首詩的理解,算偏題、怪題嗎? 昨天匯集百余位美術教育界專家學者的“杏林擷英———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邀請展”論壇上,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未來,這類倚重綜合素養、開放視野的考題將成為美院藝考的常態。
作為“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的首展,于中華藝術宮揭幕的“杏林擷英———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邀請展”,在約49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中,集結展出全國48所相關高等院校880名專業學生的827件優秀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裝置、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這是全國各藝術院校學術資源的一次大規模整合,也給思考當下美術教育中的問題提供了機會。
有專家直言,沖刺美院,臨時報個考前培訓班速成、死摳幾個月石膏素描線條之類的“經驗談”已經翻篇。“只有一技之長的繪畫機器是我們美術教育需要警惕的。”
考驗技法,更考驗審美判斷力,藝術是一種情感教育
今年春天,幾道來源于國內美術院校本科藝考的考題都曾因不按套路出牌而刷屏網絡,令人大呼“蒙圈”“傻眼”。比如,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設計-造型基礎”科目有道考題出自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經典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要求考生繪制一幅能表現該歌曲意境的造型視覺畫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一”科目中的一道考題則是:根據對唐代劉長卿 《尋南溪常道士》 一詩的理解,完成一張主題創作。
對于藝考中備受爭議的所謂“偏題”“怪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直言,這類考題今后只會越來越多,就是要打破封閉式考察,一改考生的應試準備,更多地注重綜合素養,在短時間內打開思路的一種能力。跨專業、跨系甚至跨學院的大選修,其實正是近年來央美鮮明的教學特色之一。
論制造惟妙惟肖的圖像,如今各種計算機技術的生產能力遠優于手工。那么,通過人工技藝創造圖像的特殊價值又是什么?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認為,美院不是培養繪畫機器的,美院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審美思考及探向精神深度的洞察力。“這種能力不是被動的視覺接受,而是要學會突破視覺能力,提高雙眼的洞悉能力,通過認知分析視覺對象而洞穿世界的本質。”也有學者指出:“藝術是一種情感教育。技法以外,更多的涉及審美判斷力的培育、價值觀的塑造。在這些方面,美院應該擔起重任,除了教授手藝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懷、品格、學養及觀念意識的綜合培養。”
不能只追趕科技潮流,更需深入文化土壤開掘精神向度
在不少專家學者看來,未來中國美術需要的是將新興科技與傳統文化兩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
新興科技浪潮不斷襲來的當下,藝術范式與形態面臨著更新升級,這其實對藝術創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專家學者指出,未來藝術創作尤其是與設計相關的藝術創作將呈現出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趨勢。在中央美術學院,“聲音藝術設計”“生物藝術設計”“影像藝術設計”“媒體建筑設計”等新興研究方向陸續出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一個交叉學科項目,以此進行研究生培養,開展原創性研究和設計。
與此同時,也有人提醒,別以為僅僅抓住新興科技就能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沉淀會是藝術創作者取之不盡的靈感,為作品開掘耐人尋味的精神向度。這更是需要細水長流的滋養。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告訴記者,開學時,每個新生都會收到學校統一發的兩支毛筆以及一本智永書《千字文》。“這不是讓他們人人成為書法家,而是讓他們通過寫毛筆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由來已久的精神,什么叫虛實,什么叫方圓,什么叫提按,等等。當他們對這些了然于心,他們的創造之中自然而然顯示一種東方氣象。”范迪安也提出,“傳統的優秀的中國美術創作思想、觀念、造型、手法,比如‘天人合一’的觀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方法論,能不能導入我們今天的教學,讓學生們的作品流露出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