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添加收藏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攝影 > 攝影專業課 > 攝影教程 >

攝影必備超系統詳解色彩理論

來源:未知 編輯:中國藝考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大家系統地講解一下彩色攝影。可能很多攝影人會問彩色攝影有什么話題講?的確,彩色攝影早已成為主流,我們的世界充滿色彩,大家每天都在拍彩色照片,可能覺得毫不困難,不過想要拍攝精彩的彩色照片,讓人眼前一亮,還是要從最基本的彩色攝影知識起步,看看什么是色彩、怎樣才能善用顏色、還有色彩和感知的關系等,才能讓令你的彩色作品更出色。特別是對于新手,理解了色彩的理論,能夠為你省下太多的錯誤成本。

彩色攝影一直在被忽視

如果我們說彩色攝影一直被忽視了,可能大家覺得說得過重,不過很多在數碼時代成長的攝影人,拿起數碼相機的一刻,就是拍攝彩色照片,他們眼中看到的也是彩色世界,一切來得多么自然。但是,看到了、拍到了,但不一定拍得好,有經驗的風景攝影師明明看見風光如畫,還是不肯隨意舉機,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色彩不夠完美,即使是藍天白云,他們也可能覺得飽和度不夠、對比不明顯,而對初學者來說,就太容易滿足從而按下快門了。

中間的差異就是對色彩的認識,如果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色彩的對比、什么是色彩的感覺、如何突出色彩那往往就是看見什么就拍什么,那就不懂得選擇更恰當的時間和機會,尋找更好的角度拍攝更佳的彩色照片。

數碼攝影本是黑白

數碼攝影本來是黑白?是真的,CMOS或CCD其實不能分辨顏色,他們只能讀取光線強弱的數據,所以聰明的科學家在CMSO和CCD上面裝上了RGB濾鏡,讓每個像素只讀取R、G、B一種色光的強弱,然后在影像處理芯片中混合出千變萬化的色彩。
如果你翻查資料,最早出現的數碼相機只能拍攝黑白,那時已經是彩色菲林年代了,但由于CCD和CMOS還沒有裝上RGB濾鏡,所以只能拍黑白,后來才出現彩色數碼攝影。

彩色攝影簡史

我們的世界充滿色彩,但唯一能「真實」地記錄我們世界的攝影術卻是由黑白開始的,當攝影術于1839年公諸于世時,只能記錄光影的明暗,換言之,早期的攝影術只能拍攝黑白影像,但人類根本沒有滿足于這一種單色(Monochrome)的影像,早在1840年代初就開始有人研究如何記錄彩色的影像,在其后的一百年間,多位科學家和攝影家分別就記錄及重現彩色影像的技術進行過不同的研究。早期彩色影像的顯現了保存效果并不理想,但期間一直都有改良,令完善的彩色攝影終于在二十世紀初得以實現。
蘇格蘭科學家詹姆斯‧ 麥克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于1855年首先提出三色的理論,英國攝影師湯馬士‧薩頓(Thomas Sutton)引用這一套理論于1861年造出人類第一幅彩色照片,但當時的彩色影像技術距離能夠真正重現真實的色彩還有極遠的距離。
到1930年代,美國的柯達(Kodak)及德國的愛克發(Agfa)分別推出更方便的Kodachrome及Agfacolor彩色菲林,才正式令攝影進入現代的彩色攝影世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人們往攝影店鋪購買菲林時,已再沒有人會問要黑白的還是要彩色的,因為攝影在那個時候已經全面進入了彩色時代,黑白攝影自此變成攝影藝術家的玩意了。甚至,連極講求速度的新聞攝影亦已在1980年代中進入彩色年代。可以說,攝影進入數碼年代,也就是一個彩色的數碼影像年代,僅有極少數攝影家仍堅持以黑白菲林拍攝,或把彩色的數碼影像轉為黑白影像展示。
雖然時至今日,數碼攝影是徹徹底底的彩色攝影世界,拿起任何數碼相機一按快門,便可以得到極佳的彩色影像,但由于色彩是極復雜的影像元素,學習攝影若能對色彩多作了解,對利用色彩作藝術的表達或訊息的表現,均十分有用。

1855年

蘇格蘭科學家詹姆斯‧ 麥克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首先提出三色的理論。

上圖其實不是彩色攝影,而是在黑白照片上涂上色彩,費利斯‧貝亞托(Felice Beato, 1834-約1907)在1863年到1877年于日本拍攝的照片。

1861年

英國攝影師湯馬士‧薩頓(ThomasSutton)引用這三色的理論造出人類第一幅彩色照片。

上圖為1861年,麥克斯韋讓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講師兼攝影師托馬斯‧薩頓,為他的試驗制作彩色負片。

1907年

法國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成功發明第一種商業可行的玻璃片彩色影像技術Autochrome。

喬治‧蕭伯納是一個熱愛攝影的人,上圖是蕭伯納拍攝科伯恩的人物照片。

1907年

美國的柯達(Kodak)及德國的愛克發(Agfa)分別推出更方便的Kodachrome及Agfacolor彩色菲林。

1938年,威廉姆斯拍攝的菲斯塔威爾陶器照片,當時已經開始出現彩色菲林。

1970-80年代

攝影全面進入了彩色時代,黑白攝影自此變成攝影藝術家的玩意了。

新世紀來臨時,數碼攝影開始取代菲林攝影,拍攝彩色影像已經是必然的事,黑白影像反而通常由彩色照片去色。

色彩只是電磁波

嚴格來說,物體本身其實并不存在固定的實質顏色,我們看見物體上的顏色,其實是看到物體表面所反射不同波長的光波,因此,物體的顏色會因為照明的色光而有所變化,例如我們看到綠色的樹葉只是因為樹葉只能反射綠光,而吸收了光譜中其他的色光;而嚴冬的雪地會把光譜中大部份色光全部反射,所以我們便能看白皚皚的雪地,反之,黑色的物體則把絕大部份光色吸收,所以就看不見有色彩,題外話,亦由于黑色物體吸引了大量的光,因此,陽光下的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更熱。
由于物體的顏色由其反光的情況及照射的光線所決定,因此,若光源的光譜改變了,那么它的顏色也因此會改變。例如,在正午日光下,我們看見的「白紙」是「正常」的白色,但在到了黃昏時看同一頁「白紙」,就因為光譜中的波長長了,令色調中的紅調重了,「白紙」便會偏橙紅色了。

我們之所以看到景物上的顏色,是因為景物表面反射不同波長的光波。

可見光的范圍

我們看到的光主要來自太陽,亦即是自然光中的日光,隨著時日及天氣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偏色的光;原因是白色的日光光線的光譜其實由一系列不同光波的色光所混合而成,當它們經過大氣層被折射及反射后就會出現不同的偏色。其實,在雨后的空中出現的彩虹,就是大自然的光線折射,我們就從中可以看到光譜中的連續變化七種主要的色光,即由紅、橙、黃、綠、青、藍及紫。我們利用三鏡便可以把光線折射成彩虹色帶,不同的色光立現在眼前。

這七種色光其實是一個光波的范圍,亦即是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光范圍,大約由380至780納米(nm)之間,紅色的波長最長,大約由780至620納米,而人眼可見最短的是紫色,大約介乎430至380納米之間,超出這兩極限分別是紅外線(Infrared)及紫外光(Ultraviolet)。雖然我們所見的色光范圍,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范圍,但對于攝影而言,特別是數碼時代的攝影,我們也不可以忽略紅外線及紫外光在攝影創作上的可能性及影像。

色彩因光而存在

彩色其實是一種十分抽象的東西,它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視覺感知」,既不能觸摸,也并無固定形態,在物理上,它是光譜中的波段,沒有光,就沒有色彩,當我們見到色彩時,必定依附在一種被光線照射下的形體上,由于色彩與光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全黑的情形下我們看不到任何東西,也就看不到任何色彩。但這是否意味著只是因為沒光而令我們看不到「在黑暗中的色彩」,而色彩本身仍然在黑暗中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光線,色彩也就不存在,色彩因光而存在,不同的色彩,由不同的光波形成,所以沒有光也就沒有色了。

沒有光就沒有色彩,光線和色彩是密不可分的關系。

光源對色彩的影響

當光線照射在物體的表面上,會把部份的光波吸收,并反射出其余的,因此我們便看見「該物體的顏色」,但其實我們看到的是該物體所反射的光波。由于物質的反光特性,只能反射出特定的光波,例如紅的蘋果,只能反射出紅光,因此我們在正常的照明下便可以看見紅色的蘋果,若光源中缺少了紅色的光波,這意味著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黑色的蘋果。有傳統黑房沖曬經驗的攝影人都知道,綠色的物體在紅色安全燈照明下,會變為黑色,這是因為該綠色的物體只能反射綠光,而黑房中的紅色安全燈缺少了綠色的光波,所以該物體便無從反光,因此變成黑色。
所以,物體能否反射出某種色光,或反射出怎樣的色光,亦取決于光源是否含有該范圍的光譜,因此,物體顯現的顏色是取決于光源及物體雙方的物理現象。

物體能否反射出某種色光,或反射出怎樣的色光,取決于光源是否含有該范圍的光譜。

色彩恒定知覺是什么?

例如在晴朗的正午時份,一切顏色看來尚算正常,但當到了下午二、三時左右,一切東西的顏色看來沒有多大的分別,可是實際上色光已有了輕度的改變。
在正午陽光下所看到的白色紙張大概是標準的白色,但到了下午三、四時左右,由于色溫降低了,所以陽光其實偏黃,白紙看來應該稍帶微黃,但一般人看在眼里,卻未必察覺到這一種改變,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人腦會把視網膜產生的色彩訊號和大腦對白紙認知的訊號混合了,我們于是把偏黃了的白紙仍作白紙看待,或大大減低了偏色的感覺,稱為「色彩恒定知覺」(Retinex),由于物體的顏色(我們所能看見的色彩)由投光射光線的光波及它對光的反應(吸收、反射或照透量)來決定,但我們對熟悉物體卻有一內向反射的預定色彩,只要偏色相差不太遠,但我們的腦袋也會接受它,被它「瞞騙」。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在陰天的日子,陽光透過厚厚的云層照到大地,色溫略高,有點偏藍,如我們在室內以燈泡照明下閱讀好一會,把頭向窗外望,會看到極偏藍的景像,原因是我們習慣了偏暖的色溫,把較偏黃的都理解成沒有那么黃的淡色,甚至白色,一旦改變到較高的色溫,就看到較藍的畫面了,只要持續看一會窗外的環境,偏藍的情況又會得到改善,沒有那么藍了。

拍攝時被感知瞞騙

我們視覺對色彩的這一種主觀性的認知偏差,經常會導致攝影師在拍攝前看錯了色彩,或對存在的偏色不能察覺出來,導致拍攝出來的影像帶有嚴重的偏色,例如利用數碼相機在綠葉茂盛的樹林拍攝人像, 周圍都是綠色的一大片,反射出大量綠光,與日光混合照在人臉上,人臉實際上偏綠了,可是這種種偏色在現場的人卻不易看得出,因為「色彩恒定知覺」令我們的思想作了適度的調節, 其實對色彩造成一種「錯覺」。若即場監看數碼相機拍出的影像,便可以看到人像皮膚的偏色情況。無論以往的菲林或現今的數碼相機都沒有這一種「色彩恒定知覺」,它們對色彩有絕對的洞察力,一絲不茍,可以把「絕對」的色彩記錄下來,得出人眼在現場看不出的色彩傾向,所以學習彩色攝影,必須先學會「看色」,憑經驗分辨出不同照明下的偏色程序,不要再受慣性的愚弄,以免拍出偏色的照片。

在現實環境不同時間的陽光引致色光改變,但我們可能一點都不察覺。

色彩的錯覺

上文提及在紅燈下看綠色物體的例子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情形,若光譜中只是某一部份加強了或減弱了,令色光有了輕度的變化, 那么, 照射到物體上的光本身就帶有「偏色」,令其所反射的色彩也有差異,顏色實際上會改變了,但通常人眼不易察覺到這些微妙的輕微偏色,原因是大腦對物體的色彩有既定的感知傾向,亦即是對熟悉的物體或環境有了色彩的錯覺。

上里面有說道關于色彩的一些基礎理論,我們繼續說說關于色彩的一系列科學的分辨方法,從根本去認識色彩!

色彩點樣分類

在我們一般的概念中,顏色不單止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以至其間的變化,濃一些、淡一些或暗一些與光一些的,都是顏色可能的變化,再加上不同顏色的混合,令色彩可以有無限的變化;除此之外,一般人對顏色的觀念還有「黑色」、「白色」以及不同深淺的「灰色」,但在攝影的觀念上,黑、白、灰均屬中性色,在彩色理論中,黑白及灰屬于「無色」。
要掌握色彩在攝影中的作用,要先學會分辨色彩。色彩可以三種屬性去作分辨,分別是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Lightness),這三種屬性能把色彩帶出不同的變化。

透過顏色輪,我們可以簡單了解到顏色分別是由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及明度(Lightness)來變化。

我們熟知的是,紅色、橙色、黃色等,光波較長的顏色屬于「暖」的色調,給人溫暖、熱情及活動的感覺。

但也應該知道。

色相 (HUE)

色相(Hue )是指基本彩色,即是紅(Red)、洋紅(Magenta)、藍(Blue)、青(Cyan)、綠(Green)、黃(Yellow)之間的循環變化,其間的變化是連續和漸變的,可以利用色相環(Hue Wheel)表示。
在色相環中,正對面的兩種色彩之間的關系是互補色,例如紅色(Red)對面的青色(Cyan)就是互補色,它們之間有最強烈的對比,攝影的畫面上用上對比色就會出現最強的顏色反差;反之,在色相環中鄰近的色彩屬類似色,在攝影的畫面中使用類似或連接的顏色,畫面就會顯得調和。

飽和度(Saturation)

基本上,單一色彩本身,可以由本身的濃淡度變化出同一調子的不同深淺的顏色。任何色彩可以由最濃的飽和色慢慢淡化至「無色」,變化出不同濃淡的灰色。當色彩最濃烈時,亦即是彩度最高,是極鮮艷的顏色,正常的影像不應有這一種最濃的色彩,色彩一旦超乎正常的飽和度,就是過份飽和,令影像看來極不自然。

明度(Lightness)

除了「色相」及「飽和度」外,色彩的明度變化也可以使色彩看來不同。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度或色光照明的強度,當色光的強度較大時,色彩看來會相當明亮;當明度加強,色彩可以由正常變為明亮再變成過曝,色彩就會隨之消失而變到白色。但當色光減弱時,原本正常的色彩看來變成暗晦,并于再減弱時變為黑色,要實驗這點,可以利用數碼相機的曝光補償作±5EV的曝光,拍攝鮮色的主體看看顏色由正常變黑及變白的情況就可知了。一般商品攝影慣用的由彩色漸變到黑色的背景,便是利用一種顏色不同的明度變化來造成的漸變色的效果。

如何活用色彩?

由于色彩的變化多端而且無階段,因此色彩的辨別便十分考功夫,但基本上視力正常的人可以在受控制的環境下輕易分辨出光譜中各主要色調,以及黑、白及灰色和其明亮及飽和度的變化。
色彩對人類來說的實際意義可能只是主觀感受。

對色彩的盲點

可惜,在變化多端的拍攝環境,人眼極易受到「色彩恒定知覺」的誤導,而一般人對色溫的微妙變化也不會太在意,加上色彩的喜好與個人經驗和潛意識有關,個人對色彩的取向及喜好,有可能影響攝影上的表現,所以作為攝影人,我們必須剔除內心對色彩的偏頗,并依據不同的實況評估出不同的色彩誤差。例如在鎢絲燈下拍攝,眼見的「白色物體」實際上已非純白色,但慣性告訴我們它是「白色物體」,作為攝影師,必須要知道「白色物體」在偏色的光源下已偏了色,要進行白色平衡的矯正才能得出真正的白色。

原色、混合色與補色

色彩可以分為原色(Primary Colour)及混合色,原色一般指色光三原色,即是紅光、綠光及藍光,簡稱RGB,即是紅(Red)、綠(Green)及藍(Blue)三色的英文簡稱,它們是人類對色彩認知的最基本顏色,不單最常用,而且利用它們可以混合出其他色光。至于混合色,顧名思義,是可以用兩種或以上的色光混合而成的顏色,例如黃光,便是以紅光及綠光混成;青光便是由藍光及綠光混成,所以便稱為混合色光。

色光三原色――RGB

所有可以用其他色光混成的色光,都是混合色,只有三原色的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成,它們是紅(Red)、綠(Green)及藍(Blue),簡稱RGB,當相同密度的三原色光混合在一起時,便可以產生純白的光。如要實驗,可利用三個相同的白色光源分別加上三原色透光片,令它們可以投射出RGB三原色光,并投射向同一位置,三種色光共同照射的位置便會顯現白色。由于用紅光(R)與綠光(G)混合便產生黃光(Y);紅光(R)與藍光(B)混合便產生洋紅色,藍光(B)與綠光(G)混合便會得出青光(C),因此,若青光(C)、黃光(Y)及洋紅(M)三種色光混在一起,也會產生白色。

進一步說,利用紅光(R)及青光(C)兩種光混合,也可以產生白光,原因是青光分別是由藍光及綠光混成,紅色光混合青色光,便等于紅、藍、綠三種色光混在一起,所以便成了白色。如此類推,綠加洋紅(Magenta)或藍加黃(Yellow)也一樣可以得出白色光。因此,以上的紅(R)青(C)、藍(B)黃(Y)及綠(G)洋紅(Y)三對色彩,稱作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ur)。每一對互補色均有最高的色相對比(Contrast ofHue),對色彩視覺有最大的刺激,可以營造出十分悅目及活躍的畫面氣氛,因為攝影師可以因應需要利用高色相反差來制造刺激的畫面,反之,若想影像看來略為和諧,則要避免色相的強烈相比。

色彩都有意義?

由于色彩其實是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投射到物體上再反射出來,讓我們可以看到千變萬化的色彩,因此,物體的色彩會隨著光源光波組成的不同和物體的反光情況而有所改變,所以色彩本身并無特別的意義,意義來自反映它們的物體或它們出現的環境,由于人類是主觀的動物,對于任何東西均可以聯想出延伸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色彩也就被賦予了意義,但這一種意義實質上只是我們主觀的感覺。

色彩的沖突與和諧

雖然早期的攝影家或科學家努力研究攝制彩色照片的方法,其實旨在記錄及重演真實世界的色彩,但隨著色彩攝影科技的成熟,彩色在攝影藝術上的角色不再僅是重現世間的色彩,而變為藝術家藝術表現的一種手段,攝影不再僅是利用彩色菲林記錄色彩,而且利用色彩作為表現的手法、表達的工具。不同的藝術家利用濃淡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情緒,利用色彩之間的沖突,強調影像間的矛盾或凸顯主體,又可以利用和諧的色彩展現色彩影像的美感,抒發藝術家的感情。

其實,色彩本身是抽象的,色與色之間的「和諧」和「沖突」其實是指色與色之間在色相中的位置和關系,以畫面中色與色之間的變化是突變的,抑或利用了擔當「橋梁」的過渡色彩使畫面中的色彩變化顯得自然。當然,當中涉及配合的時間,重視彩色攝影藝術的攝影師可以十分講究,但對紀實攝影師而言亦可以不當作一回事。

生活中和諧的色彩,以和諧的色彩組成的畫面往往能令人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要獲得這一種「和諧」必須注意過渡色彩的巧妙運用,為主色與另一主色之間加上過渡色作「橋梁」,降低兩主色之間的沖突,畫面看來便「和諧」了。比較常用的方法,便是把同一色調;不同亮度或飽和度的色彩作漸次的配搭,由淺到深,由濃至淡,便會產生和諧的感覺。一般來說,以同一色調拍攝的畫面,某程度上是較為討好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色相的漸變令色彩的變化顯得先后有序,也可以令畫面的色彩顯得和諧。但當這些過渡色彩階段變化不存在時,兩種或以上的強烈的色彩連接出現時,畫面便顯得硬了一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沖突」,但這一種色彩的「沖突」并非一件壞事,有一些題材往往要靠色彩的「沖突」來加強它的沖擊力,以表現一種緊張或幻想的對比。

色彩的冷暖與動靜

除了要注意畫面中的色彩和諧與沖突所造成的視覺心理效果外,更多人談及的是色彩心理問題,相信就是色調的冷暖問題了。紅色、橙色、黃色等,光波較長的顏色屬于「暖」的色調,它來自火光,給人溫暖、熱情及活動的感覺,當中尤以鮮紅色為甚,其刺激能力能使人感到緊張或情緒不安,所以暖色調不宜用以表現太靜態的題材;反之,綠、青、藍等色卻予人一種較靜的感覺,使人看了產生冷靜及安定的情緒,所以被稱作冷色調,例如冰雪的藍調。

當然,這種色彩的冷暖只是人類主觀的情緒反應,并非絕對的準確,因為人類對色的理解亦會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個人背景而有所影響,但大致上來說,要借助色彩給予人的力量,而加強自己作品意念的表達力,必須依從大眾對色彩的主觀理解。

掃碼關注,實時發布,藝考路上與您一起同行
  • 藝術留學
  • 中國美術高考網
  • 優路教育
  • 高分無憂
  • 河南成人高考
  • 電大中專
  • Copyright © 2006-2025 藝考網(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6005290號-4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4185號

    Top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99热在线精品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女同磨豆腐|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手机看片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拍真实国产伦偷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