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藝術漫談-美聲唱法
【呼吸】
要求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張胸腹混合式的橫隔膜呼吸法。美聲歌唱的格言是“誰懂得呼吸和吐字,誰就懂得歌唱”。
【起音】
要求有輕松、明亮、準確、圓潤的起音。起音分軟起音和硬起音兩種,初學者宜以練軟起音為主。跳音練習其實也是一種很有益的起音練習,有利于鍛煉呼吸支持、喉頭的積極配合和集中聲音的共鳴。
【聲區】
聲區的統一是美聲歌唱訓練的試金石,美聲唱法取得聲區統一的方法是:強調唱好各聲區間的過渡音,就是唱上行音階時,要把前一個聲區的最后三個半音,唱得稍帶下一個聲區的特征(即虛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階時,較高聲區的最后下行三個半音,要唱得稍具有較低聲區的特征(即實些、真些、亮些)。這樣逐漸的量變過渡就可避免由于從這一聲區到另一聲區的突變產生的破裂音。
【聲音的連貫】
是氣息流暢和喉頭穩定、共鳴良好的反映,又是美聲唱法的旋律線條優美動人的主要特點。起音不準確,濫用滑音;聲區不統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現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氣息逼緊;母音的共鳴位置不統一等都影響聲音的連貫。用發子音的部位來唱母音是造成聲音不連貫、不統一或白聲的原因之一。
【音量】
美聲學派注重追求圓潤、明亮、優美而抒情的音質,其格言是:“追求音質,音量自然會來。”它十分重視在一個單音上漸強漸弱的控制能力的訓練,這不僅是訓練呼吸控制和音量變化的能力,而且還可以使聲音松弛富有彈性,音色有多樣變化,以豐富藝術表現力和促使聲區的統一。聲音的漸強漸弱主要是依靠氣息來控制,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來調整音量變化。用有氣息支持的輕聲來唱高音也是獲得頭聲的良好途徑之一。
【靈活性】
用快速的音階、琶音、跳音或裝飾音練習,或用花腔的華彩段來訓練歌唱者聲音的彈性和靈活性,是美聲學派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可以促進聲音松弛而富青春活力,有利于延長演唱壽命。
【音質】
明亮、豐富、圓潤而又具有金屬音質,是美聲唱法的特征之一。良好的音質是良好的聲帶閉合、適度的氣息沖擊、適度的喉的低位置,適度的軟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積極但又不僵硬、不緊張的配合,正確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和美好的歌唱心理狀態等因素的綜合的協調一致的產物。理想的音質是既明亮又圓潤,既結實又松弛,即所謂“又明又暗”。
【微顫】
歌唱中正常的微顫應是每秒6-7次,過快或過慢都會破壞聲音的連貫或造成不悅耳的音質。過慢的微顫又稱聲音搖晃,是喉頭壓得過低,過分追求聲音的深度或宏大音量所致;過快的微顫又稱聲音碎抖,是下頜肌肉緊張和過于追求明亮甚至白聲所致。歌唱中微顫的快慢又與歌曲內容及情緒有關,激動時快些,寧靜時慢些、平穩些,它又是一種強有力的藝術表現手段。
在我國,美聲唱法在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傳入。成立于1927年的上海國立音專在當時曾聘請外國聲樂專家如俄籍的蘇石林,意大利的梅百器等在校任教,從而對美聲唱法的傳播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一些中國學生也紛紛赴歐洲學習,他們學成歸國后,使美聲唱法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我國老一輩的聲樂教育家如周小燕、黃友葵、喻宜萱、郎毓秀、高芝蘭、林俊卿、黎信昌等都曾出國留學專攻西洋美聲唱法或活躍于國外的聲樂舞臺上,回國后,他們致力于我國的美聲教育事業,為我國培養了眾多在國際上奪得聲樂大賽獎項的聲樂藝術家。如胡曉平、梁寧、傅海靜、張建一、迪里拜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