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炮兒》影評: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一向不走尋常路的管虎,2015年年末再次放大招。這一次與他攜手的是重量級導演馮小剛,二人帶著《老炮兒》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登陸中國各大院線,引來好評如潮。以導演知名的馮小剛,除了1996年曾在電影《我是你爸爸》中擔任男一號之外,其他都是偶爾客串、跑跑龍套,純屬“玩票兒”。時隔近二十年,馮小剛為管虎慷然“下!背鲅,甚至還獻出了自己的“屁股”,本身便是一種上好的宣傳:不知有多少人都想著一睹馮大導演在影片里的“芳容”,由于種種原因,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看過《我是你爸爸》這部電影,更遑論看到馮小剛演戲,如此一來,更是吊足了觀眾的味口;更況且,影片在正式上映之前,馮小剛憑此片在國外獲獎的消息就已經在國內不脛而走,于是《老炮兒》尚未上映,前期的造勢工作已經做得相當足。
所謂“老炮兒”,約等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王朔筆下的“頑主”,今天的他們大多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有著較為“輝煌”的過去,他們固然玩世不恭,但也重情重義,因此很難簡單說他們好或不好。誠如片名所示,電影《老炮兒》講的就是一個當年威陣北京四九城的“老炮兒”——馮小剛飾演的“六哥”張學軍,當年他單槍匹馬一把刀殺退十數人,現如今只是胡同里一個沒有正當職業的遛鳥老人,周圍的一些人雖然還都尊稱他為“六爺”,但實際上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按照正常邏輯,“六哥”的晚年生活也許就在逛逛街、遛遛鳥之間流逝而去,但兒子曉波卻又讓他不得不拖著有些老邁的身軀再次“重出江湖”,不管“六哥”是不是出于自己對兒子的愧疚,僅就這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勁兒就足以讓人震撼,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榮耀早已被時代大潮裹挾而去,英雄只得嘆息氣短矣!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老炮兒》一言以蔽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影片從始自終都用冷靜的鏡頭語言在講述,沒有炫麗色彩、沒有氣勢恢宏,就運用幾個長鏡頭,交待著老北京的胡同以及老北京的人與事。管虎的這種手法或許是有意為之,他就是要告訴觀眾,故事就發生在你我之間,這種期待視野的設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感染力,但又與賈樟柯有所不同,管虎鏡頭里的現實是經過自己有意處理了的,而賈氏則更多追求原始的真實。挑剔點來看,《老炮兒》的情節設定其實有些過于簡單:鮮明的二元對立模式,即舊與新的框架結構,舊的一方是“老炮兒”們,“六哥”、“悶三兒”、“燈罩兒”、“洋火兒”等一幫老哥們;新的一方有兩部分人構成:“六哥”的兒子張曉波和南方某省級高官的兒子譚小飛,前者代表著當下普通民眾后代,后者則是當下人們常說的“富二代”,電影矛盾也就在“舊”與“新”之間展開,而張曉波又是新舊沖突最直接的導火索:正是他不知“天高地厚”地得罪了譚小飛,由此才最終導致了救兒心切的“六哥”出山。在此事之前,以“六哥”為代表的“老炮兒”們依然活在過去自己的輝煌里,總不相信自己已經過時,也確信自己并沒有被“后浪踩在沙灘上”,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努力,卻不得不接受現實,“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碑敗傲纭痹谲嚿媳换蔚妙^暈目炫、嘔吐不止時,當自以為很大方地拿著兩千塊去補償自己兒子劃了的法拉利時,其實已經宣告了自己時代的終結,影片最后,“六哥”自己拿著刀沖向對岸時也便有了悲愴的意味,伴隨著密集的鼓點的配樂,也將故事推向了最高潮。
從主題學角度來看,《老炮兒》其實更像是管虎向上一代或者說自己逝去了的青春的致敬之作,這一點從片名也多少可看出些端倪:“老炮兒”自身便有一種“老”去的無可奈何之感;曾經叱咤風云的“六哥”雖然仍有余威尚在,但他更多只是街口小賣鋪里的老板,一個被自己兒子嫌棄的父親;影片中時不時將遠景虛化,似乎也是在通過鏡頭語言在告訴人們——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切、最現實的;而影片里“話匣子”許晴哼唱的、時不時響起的那首《花房姑娘》也讓人恍如隔世;當“六哥”騎著自行車走在滿是汽車的北京大街上時,尤如那只跑到車流中的“駝鳥”一樣與時代格格不入……二十年前《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那一群“小炮兒”如今都成了“老炮兒”,終有一天,“老炮兒”也會變成“老老炮兒”,如電影《老炮兒》中那個時常駐足在胡同口連走路都顫巍巍的老者。但作為精神存在的“老炮兒”卻永遠活著,從這一層面上講,“六哥”一人單刀赴會似乎也可以這樣理解:我的肉體可以被打敗,但我精神永存,也正是由于對自己的信念的追求,才能拋肉體的死生于度外。影片最后一群“老炮兒”帶傷被放出來時仍然談笑風聲,似乎是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詮釋,與新生代的“小炮兒”們相比,盡管他們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他們的精神世界遠比年輕一代富足,畢竟他們更“講理、更講規矩”,“六哥”時常說起的這句話無疑是對當下的一種控訴以及去過去那個“盜亦有道”年代的無限懷念。
從對現實的關注來看,通過《老炮兒》我們似乎看到了管虎“欲語還休”的無奈,影片里多少也涉及到了一些當下的敏感問題也被納進銀幕,但管虎對于這些都沒有細致表現,更沒有能深入挖掘,而只作為影片的背景加以展示,透過這些透露出來的為數不多的信息仍能看到當下社會的一些弊病,而管虎式的“沉默”其實也標明了一種態度:一切交給觀眾去評判。而影片末尾“大團圓”式的結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該影片的批判力度,當然這只是針對作為藝術品的電影而言的,而從作為商品的管虎及其影片來說,恐怕也是必須的。
影片另一個被人談起最多的恐怕要屬馮小剛和許晴的激情戲以及從頭至尾無所不在的國罵“他媽的”了。對于前者,筆者以為,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這種鏡頭其實無可厚非,人們對此津津樂道,除卻視覺沖擊,馮小剛和許晴兩人在影視界的影響力或許是更重要的因素。作為觀影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擺正心態,單純從“性”的角度來看,它固然是臟的,但從電影情節和人物塑造的豐滿程度來講,似乎也并無不可——如此粗獷才更符合“老炮兒”們的性格。而對于頻繁的“他媽的”,雖然馮小剛導演自己也說是出于對人物塑造的需要,對此筆者也承認,開口閉口“他媽的”更利于人們真切還原“老炮兒”的形象,但畢竟藝術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一味追求還原現實似乎更應該是歷史學家們要做的事,更何況,作為這樣一部打算大賣特賣的影片,對于一些受眾尤其青少年來講弊還是比利多。
不同于《Stand Up,Guys》(可直譯為《伙計,站起來》),管虎的《老炮兒》并沒有著力于講述“老家伙”們的倔強及后續抗爭,甚至故事架構都十分簡單,語言也有些粗俗,但作為對一代人的紀念、對一種精神和一種信仰的形象化展現,都有自己值得稱道的地方。


編導專業課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