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模式在播音主持教學中的運用
新媒體和新技術的蓬勃發展要求我們,要把培養與行業接軌的高端人才放在工作首位。工作坊作為一種新型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具有主動性、針對性、靈活性的特征,對培養傳媒應用型人才有較大的優勢,進一步推動播音主持教育教學的科學發展。
一、什么是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在《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作坊、工廠、車間,即一個提供工具、機器用來制作和修理物品的房間;二是指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即一群人為了某一個主題,在一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活動和討論的方式共同研究和學習。可見,“工作坊”的第一層含義是指工作場所;第二層則引申為一種教學與研究方式。
工作坊教學方式最早應用于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包豪斯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7),以培養工程設計和建筑設計師為宗旨,以“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為教育理念,將課堂變為“手工作坊”,在實踐中學到本領,參與產品設計和制作過程,早日適應社會環境。所以,把“工作坊”理念引入到實踐教學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為需要”的理念。
二、工作坊在播音主持教學中的實施
工作坊教學環境是開放的、可活動,對播音主持專業來說,應當在虛擬演播室、語音實驗室、配音實訓室等多媒體環境中展開;工作方式以小課制、師徒制、平臺展播為主;工作內容以實踐模擬、職業技能訓練為主。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如何完成項目或制作產品開展討論、訓練、實踐、評價,在工作坊運作成熟后,團隊可承接項目、開發產品,最終走向市場,普及推廣。播音主持專業工作坊運行模式可以分為四個環節:組建工作坊團隊-技能訓練-實踐應用-評價反饋。
1、組建工作坊團隊
教師根據課程需求和學生專業水平,制定實踐目標,組建工作坊團隊,并初步形成目標預期方案。一般來說,每個工作坊制作團隊由1名指導教師,6-8名學生組成,教師將教學目標劃分成若干具體目標,實現分工協作。以專業課《文藝作品演播》-“有聲讀物”工作坊為例,其教學目標設定為:豐富有聲語音表達,提升對文藝作品演播能力;工作坊實踐目標為:制作“播出級”有聲讀物。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后,將工作坊演播團隊細分成詩歌組、小說組、散文組、廣播劇組,以此進行演播制作。
2、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是工作坊實踐環節中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最后作品的好壞。所以,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技能的學習是整個本科階段的重中之重。以《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為例,每學期會有大量的實踐小課,在小課中,教師應通過示范、優秀作品賞析、現場排演等形式帶動學生融入到有聲語言創作中,注重啟發式教學,進行針對性訓練,盡可能做到一對一輔導,挖掘學生潛質,為后期錄音作充足準備。
3、實踐應用
有效的實踐應用是后期出版優秀作品的保證。在實踐應用環節中,可推進工作坊團隊進入到“試播”階段。以《文藝作品演播》-“有聲讀物”工作坊為例,學生可借助新媒體優勢,在互聯網平臺如“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有聲讀物的客戶端上發布自己前期錄制的作品,將課內所學投放到市場中做檢驗,以“點擊率”、“好評數量”“點贊數量”等大眾審美標準來衡量,幫助自身找準定位,明確任務目標。在經歷過市場“篩選”后,可將好評率較高的作品制作成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創作,挖掘高質量的作品,再次投向市場,形成自己的口碑品牌。
4、評價反饋
在工作坊運行尾聲,學生以團隊為基本單位,運用口述、演說、ppt推介等方式對制作理念和工作過程進行展示,并說明各團隊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具體分工。分享結束后,接受其他團隊成員的點評和提問,并給予反饋。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做好總結和反思。除此之外,教師作為工作坊的主持者和監督者,要設計切實可行的多元評價方式,客觀分析每個工作坊團隊的制作過程和最終成果。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出,并協助解決;對表現優異的學生要及時鼓勵,并給予充分肯定。以此類推,循環往復,形成工作坊機制的良性循環,為制作高質量作品提供有力保證。
三、結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時刻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工作坊教育模式擺脫了傳統教學中“刻版化”、“復制化”的弊端,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為專業實踐教學開辟了新思路。
一、什么是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在《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作坊、工廠、車間,即一個提供工具、機器用來制作和修理物品的房間;二是指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即一群人為了某一個主題,在一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活動和討論的方式共同研究和學習。可見,“工作坊”的第一層含義是指工作場所;第二層則引申為一種教學與研究方式。
工作坊教學方式最早應用于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包豪斯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7),以培養工程設計和建筑設計師為宗旨,以“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為教育理念,將課堂變為“手工作坊”,在實踐中學到本領,參與產品設計和制作過程,早日適應社會環境。所以,把“工作坊”理念引入到實踐教學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為需要”的理念。
二、工作坊在播音主持教學中的實施
工作坊教學環境是開放的、可活動,對播音主持專業來說,應當在虛擬演播室、語音實驗室、配音實訓室等多媒體環境中展開;工作方式以小課制、師徒制、平臺展播為主;工作內容以實踐模擬、職業技能訓練為主。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如何完成項目或制作產品開展討論、訓練、實踐、評價,在工作坊運作成熟后,團隊可承接項目、開發產品,最終走向市場,普及推廣。播音主持專業工作坊運行模式可以分為四個環節:組建工作坊團隊-技能訓練-實踐應用-評價反饋。
1、組建工作坊團隊
教師根據課程需求和學生專業水平,制定實踐目標,組建工作坊團隊,并初步形成目標預期方案。一般來說,每個工作坊制作團隊由1名指導教師,6-8名學生組成,教師將教學目標劃分成若干具體目標,實現分工協作。以專業課《文藝作品演播》-“有聲讀物”工作坊為例,其教學目標設定為:豐富有聲語音表達,提升對文藝作品演播能力;工作坊實踐目標為:制作“播出級”有聲讀物。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后,將工作坊演播團隊細分成詩歌組、小說組、散文組、廣播劇組,以此進行演播制作。
2、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是工作坊實踐環節中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最后作品的好壞。所以,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技能的學習是整個本科階段的重中之重。以《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為例,每學期會有大量的實踐小課,在小課中,教師應通過示范、優秀作品賞析、現場排演等形式帶動學生融入到有聲語言創作中,注重啟發式教學,進行針對性訓練,盡可能做到一對一輔導,挖掘學生潛質,為后期錄音作充足準備。
3、實踐應用
有效的實踐應用是后期出版優秀作品的保證。在實踐應用環節中,可推進工作坊團隊進入到“試播”階段。以《文藝作品演播》-“有聲讀物”工作坊為例,學生可借助新媒體優勢,在互聯網平臺如“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有聲讀物的客戶端上發布自己前期錄制的作品,將課內所學投放到市場中做檢驗,以“點擊率”、“好評數量”“點贊數量”等大眾審美標準來衡量,幫助自身找準定位,明確任務目標。在經歷過市場“篩選”后,可將好評率較高的作品制作成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創作,挖掘高質量的作品,再次投向市場,形成自己的口碑品牌。
4、評價反饋
在工作坊運行尾聲,學生以團隊為基本單位,運用口述、演說、ppt推介等方式對制作理念和工作過程進行展示,并說明各團隊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具體分工。分享結束后,接受其他團隊成員的點評和提問,并給予反饋。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做好總結和反思。除此之外,教師作為工作坊的主持者和監督者,要設計切實可行的多元評價方式,客觀分析每個工作坊團隊的制作過程和最終成果。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出,并協助解決;對表現優異的學生要及時鼓勵,并給予充分肯定。以此類推,循環往復,形成工作坊機制的良性循環,為制作高質量作品提供有力保證。
三、結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時刻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工作坊教育模式擺脫了傳統教學中“刻版化”、“復制化”的弊端,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為專業實踐教學開辟了新思路。

播音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