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之評劇的起源
評劇起源于河北東部的蓮花落子,后發展成“唐山落子”。宣統元年(1909年),評劇奠基人成兆才帶著自己辦的慶春班來到奉天,在全盛茶園一連演了三個多月,隨后又去鐵嶺等地演出。成兆才對遼寧的“蹦蹦”一旦一丑的歌舞形式進行改革,吸收了京、梆表演的精華,變成多人演出的人物戲,發展了“唐山落子”。之后又有孫洪奎率“洪順戲社”在奉天演出“唐山落子”,主演有張鳳樓、碧月珠等,演出劇目有《王少安趕船》、《花為媒》等。
民國8年(1919年),沈陽遭水災,軍閥張作霖把在哈爾濱演出的警世戲社請到沈陽,為救災義演一個月。主演有月明珠(任善峰)、金開芳、金開和、金開亮,演出《馬寡婦開店》、《桃花庵》等。進入20年代后,直隸當局限制落子演出,而張作霖支持落子演出,因此一些有影響的落子班社都來到沈陽,使“唐山落子”在沈陽地區迅速發展。民國17年(1928年)后,遼寧地區的落子藝人把東北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的精華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里,形成了具有地方風味的、新的藝術風格的“奉天落子”。
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樣細膩、舒緩,而是潑辣粗獷、熱情奔放、節奏明快,憑一氣貫通的大段唱取勝,所以又稱“大口落子”。“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稱為“評劇皇后”的李金順,她與郭子元組成元順社,在哈爾濱、沈陽等地演出,唱腔清新悅耳,聲情并茂,別具風格。高景山在沈陽開辦“復盛戲社”,由主演芙蓉花帶隊進京演出,公開打出“奉天落子”的旗號,演出《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李香蓮賣畫》等劇目,連演三年而不衰;之后,又到上海、南京、漢口等地演出。民國18年初沈陽的《新民晚報》曾稱奉天落子為評萬里。從此,評劇之名得到社會承認。當時的主要女演員李金順、筱桂花、劉翠霞、芙蓉花被觀眾譽為評劇的“四大名旦”。
“九一八”事變后,評劇受到摧殘,藝人為生活勉強維持演出。民國22年7月,筱桂花、白玉霜、筱麻紅等評劇名角在大連各戲院演出。民國33年(1944年),錢玉舫(筱摩登)等在沈陽演評劇“文明戲”,劇目有《賤骨頭》、《黑手盜》等。同年5月,葡萄紅(張鳳樓)帶其女兒小葡萄紅(夏青)在普蘭店、瓦房店一帶演出。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占據的幾年中,評劇班社聚散無常。在遼寧解放前夕,沈陽、大連等各大城市只剩下幾個主要班社在演出。沈陽的北市大觀茶園和北關中華劇場的部分班底,主演有鑫艷玲、菊桂芳、任振鳴等。
民國8年(1919年),沈陽遭水災,軍閥張作霖把在哈爾濱演出的警世戲社請到沈陽,為救災義演一個月。主演有月明珠(任善峰)、金開芳、金開和、金開亮,演出《馬寡婦開店》、《桃花庵》等。進入20年代后,直隸當局限制落子演出,而張作霖支持落子演出,因此一些有影響的落子班社都來到沈陽,使“唐山落子”在沈陽地區迅速發展。民國17年(1928年)后,遼寧地區的落子藝人把東北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的精華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里,形成了具有地方風味的、新的藝術風格的“奉天落子”。
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樣細膩、舒緩,而是潑辣粗獷、熱情奔放、節奏明快,憑一氣貫通的大段唱取勝,所以又稱“大口落子”。“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稱為“評劇皇后”的李金順,她與郭子元組成元順社,在哈爾濱、沈陽等地演出,唱腔清新悅耳,聲情并茂,別具風格。高景山在沈陽開辦“復盛戲社”,由主演芙蓉花帶隊進京演出,公開打出“奉天落子”的旗號,演出《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李香蓮賣畫》等劇目,連演三年而不衰;之后,又到上海、南京、漢口等地演出。民國18年初沈陽的《新民晚報》曾稱奉天落子為評萬里。從此,評劇之名得到社會承認。當時的主要女演員李金順、筱桂花、劉翠霞、芙蓉花被觀眾譽為評劇的“四大名旦”。
“九一八”事變后,評劇受到摧殘,藝人為生活勉強維持演出。民國22年7月,筱桂花、白玉霜、筱麻紅等評劇名角在大連各戲院演出。民國33年(1944年),錢玉舫(筱摩登)等在沈陽演評劇“文明戲”,劇目有《賤骨頭》、《黑手盜》等。同年5月,葡萄紅(張鳳樓)帶其女兒小葡萄紅(夏青)在普蘭店、瓦房店一帶演出。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占據的幾年中,評劇班社聚散無常。在遼寧解放前夕,沈陽、大連等各大城市只剩下幾個主要班社在演出。沈陽的北市大觀茶園和北關中華劇場的部分班底,主演有鑫艷玲、菊桂芳、任振鳴等。


表演學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