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華洗盡清氣漫——王志《喉痛帖》賞讀
王僧虔(426~485年)是魏晉時期重要的書家、書論家。王志(生卒年不詳),字次道,為王僧虔次子,王慈之弟。因年代久遠,戰亂頻繁,魏晉的很多法帖都毀滅、散佚了,留存下來的屈指可數、拱若佳珍。先賢也許想象不到,他們令后世流連的佳作,常常是一些不經意的手札,王志的《喉痛帖》便是一例。《喉痛帖》釋文:“臣六代從叔祖梁中書令臨汝安侯志書。一日,無申只□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何□晚當故造遲敘。諸惟□不□。”看到《喉痛帖》,不禁想到張旭的《肚痛帖》。韓愈贊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書之妙道,關乎性情,一顰一笑,皆可為書。
在創造性方面,王志遠遠超過其父兄,這一點和王獻之相類似。與同時代書家的札帖相比較,此帖不拘成法、大膽潑辣。通篇觀之,結字險峻,上窄下寬,左右拉開距離,形成強烈的對比。筆畫忽粗忽細,章法茂密,楷、行、草相雜,別具一格。既傳承二王筆法,又流露出自我創新的意識。此札開篇的“一”字較輕細,其后的“申”字粗壯有力,豎畫勁健,收筆見枯,給人“燥裂秋風,潤含春雨”之感,顏真卿《祭侄稿》中有用筆與此處相像。第2列連續4字極粗重,沒有刻意用細筆來作變化,“氣方”二字連筆完全不必要,“方”字筆畫少,連筆很累贅。很多人在稱贊王志創作膽識高、氣勢足的同時,也指出其用筆亦失于粗野,看來有一定道理。自此行起,逐漸進入創作狀態,“來患”二字筆畫細且為草法,此后連筆漸多,字形簡約,到最后一列,字形極為放浪,體現出不流于俗的匠心。從字形大小來看,第2列末“告”和第3列“慰”字大小懸殊相差7、8倍。筆畫粗細的對比,見證了創作時的激情與速度。
書法史中,有些人沿襲家法,最終湮滅了自己,一些書家抱著前人風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頂禮膜拜,有欲變而不能變的痛楚。大師是難以逾越的高峰,連吳昌碩都曾發出“別樹一幟難矣”的感喟。作為書家,最可貴之處是必須具備“恨二王無臣法”的創新意識。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此件手札中因運筆、氣勢不足而存在韻籍缺乏的問題,應持理解態度。在書史上,王志能憑手札書史留名,自有其過人處。此作全篇逸筆草草、反差極大,最終復歸于樸,凸顯了晉人瀟灑出塵的風范。這所有的一切,都在一件手札中展露出來。觀之,有如對至尊之感,后世的米芾得益于此帖良多。

相關推薦:
書法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