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人舞蹈與文化探詢
維也納人天生就是要跳舞的,不是貴族也得跳,他們就連走路都有舞步的優雅,不到金色大廳,一樣要舞到天明。
德國有句老話,世界上有快樂的人,也有過分快樂的人,還有就是維也納人。
但如果問維也納人自己,他們則會說:“我們并不是太快樂才跳舞的,我們是跳了舞才快樂的。”
探戈呢?那又是怎樣的優美、哀傷和縱情的舞步?
一個如畫的城市,經過幾十年的動蕩,已然沒落了,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照樣在歲月的碎片上彈起吉他、拉開風琴。哪里一有音樂,便有很多人隨之跳舞,用手掌拍出音樂。
可能任誰都無法承受今天這般的沉重,無法承受一個城市破落到如此地步,還在絕望里面跳出奔放、讓人心馳神往的舞步!
管他山高水長、心神蹉跎,我們跳舞吧。
夏天的傍晚,維也納第一區紳士街,匆匆走出兩個穿T恤衫的年輕小伙子,手里各提一個大塑料袋,不知底細的人很難猜到里面裝的竟是全套深色西服,蝴蝶領襯衣,外帶亮漆皮鞋和一雙雪白的手套!
他們正在趕往名揚全城的艾勒瑪亞舞蹈學校上晚課。
學校大門開在一條古巷里,雖然看上去門面簡單,卻稱得上維也納的一塊金字招牌。半個多世紀以來,本城上流家庭兒女進入社交生活前,都必須經過這道門。
這里不光一年有幾千個年輕學生,來的也有成年人,有專為婚后伙伴開的班,還有專給政治家補舞蹈課的私人班。在維也納不會跳舞,多少意味著不會生活,做夫妻或者當政治家都可能受影響。
要知道,任何一個維也納人都是藝術家,著迷傷感的輕歌劇;喜歡晚上到酒村去喝新酒,大聲唱歌;只要有地方、有音樂、理所當然要拉上異性伙伴轉上兩圈華爾茲。就算是個小啤酒廠的工人,也能把舞步跳得瀟灑迷人,讓人沒辦法懷疑維也納人根本天生就是要跳舞的民族。
奧地利曾經疆域遼闊,現在面積還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但維也納一直很大,每四個奧地利人中就有一個是維也納人。
背靠維也納森林,面對寬廣的多瑙河,兩千年文化匯流成一個深奧的大都會,一個充滿小市民和大天才的方。此地出哲人,出音樂家,也出咖啡館老板,出莫測高深的心理醫生,出卡夫卡《城堡》里描寫的官僚機器……
維也納人看上去溫和,內心復雜,容易郁悶,多愁善感,卻不會走極端,于是弗洛伊德就有了故鄉,寧可滿嘴諷刺,也不大愿意改變現實,全城上下都是慢悠悠的生活節奏。整個維也納城外觀古典美麗,和諧得就像一首圓潤的華爾茲。
環形大道上的歌劇院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也是最賠本的歌劇院,還被本地人抱怨很多。
在維也納當歌劇院經理,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職位,名氣大到連卡拉揚還是不行。這位指揮家為該院奠定的高價明星制度,雖然讓維也納四季都有全球一流的歌劇表演,節目都是有七十年資格的經典作品,但平均每天要賠二百萬先令。總不能把票價賣到沒人付得起的地步吧。
只有開大舞會的那個晚上,歌劇院可以要每個進門的人至少付兩千先令(約兩百美元),一個包廂貴到上萬美元,一瓶香檳要五百美元。整個歌劇院變成可容納七千客人的華麗舞廳,票子還供不應求,擠滿全世界來的客人,這是歐洲最后一個上流社會的龐大節日。
幾千個穿燕尾服和白色禮裙的紳士小姐翩翩起舞,仿佛誰都回到了當年的美麗時光。但當年真有過如此時光嗎?游客們才不管呢,他們來維也納找的就是夢想。
環形街的另一個“維也納神話”,就是大道一側廣場上富有氣派的“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里舉行的“新年音樂會”,全世界有幾億人跟著電視轉播幻想,以為維也納人整天都是這樣生活。
在維也納,一到冬末初春就進入了一年里舞會的旺季(Ball Saison)。
不單會忙壞全城各大劇院、音樂廳、樂團、連布店、理發店、裁縫鋪都會為了雙舞鞋團團轉。最為興奮和緊張的還是剛剛踏入成熟階段的女孩和她們的媽媽。因為該城直到今天還有一個奧國的老傳統,少年男女要正式參加“第一場舞會”才算在眾人眼里真正長大,完成跨進社會的“成人禮”。
家里有適齡女兒的母親常要提前數月半年就開始張羅、定做禮服、選擇出場的舞會,主要的親戚都會出席,關系到家庭地位和面子,所以一般都不惜代價。最光彩的當然是參加大歌劇院舞會的開場舞,為這一晚至少要花費幾千美元,講究人家以后再參加別的舞會,還要定做其他舞會禮服。一般家庭則比較節儉一點,一套晚會服要穿一個舞季。
這個季節是維也納全城狂歡的節日,城里舞會有各種層次。大到皇宮、市政廳、大學、小到區里、街里的會堂,只要有點像樣空間,都要拿出來找個樂隊熱鬧一場,舞到半夜。城里不止有珠光寶氣的歌劇院舞會、音樂廳舞會,還有老年人舞會、幼兒院舞會、退休教師舞會……最好玩的是三百六十行個個施展身手、糖果舞會、啤酒舞會、消防員舞會、通煙囪師傅舞會、多瑙河輪船司機舞會、煙鋪業主人舞會,甚至還有“肉店老板的兒子和女兒俱樂部”辦的專門舞會,不分階級、一律穿上晚禮服,低胸降裙,沒錢的也要去借、在自己人圈子里旋舞一番。
還有真上癮的,一晚趕幾個場子,跳到天亮才回家,一般收費不低的舞會到半夜都敞開大門,讓舞迷來盡興,跳到最后樂隊里的舞痞也會下場,邊奏邊跳邊喝酒,走了調的即興舞曲、還能踩上步子的,才是真正“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