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舞蹈當代現實題材的創作
淺議舞蹈當代現實題材的創作
對于現實題材的創作,早在上個世紀我國舞蹈先驅吳曉邦先生對現實題材的創作就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在舊中國處在水深火熱的年代,創作了許多反映當時現實社會的舞蹈作品,如《義勇軍進行曲》等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共鳴。五、六十年代,許多現實題材的作品如《喜送糧》、《洗衣歌》等舞蹈,至今還令人回味無窮。改革開放后,《再見吧、媽媽》、《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黃河魂》等舞蹈作品影響了一代人。對于今天,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遍地開花。現實題材的作品因貼近現實、表現現實、反映現實,激勵和鞭策人們奮發向上、鞭撻社會丑惡而讓人引發深思。因此,現實題材的作品讓人們更易接受和關注,由此引發它的創作實質必須賦予時代感。
“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生活的藝術再現”。這些籠統地來看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從舞蹈創作規律和實踐經驗的角度看,這些眾所周知的看法不能完全真實真切地說明創作過程的實際心態。因為,由現實生活的題材轉換成舞蹈,需要一個“選擇、加工、提煉、組織”,也就是創作的過程。現實狀態的“可舞性”,并非就一定能轉換成舞蹈。而是需要創作者對“舞蹈題材的深層選擇、舞蹈表現形式的突破”(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
現實題材的創作,在遵循創作規律的同時,如何進入到“內動契機”,就是不依賴于模本的依據,而是更多地傾向于創作者自身對作品的真實感受,對現實的真實反映。現實題材不單指“重大題材”,生活中許多點點滴滴的事物,都是現實題材創作的不朽源泉,這就要求編導要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挖掘生活并升華現實中的事物,從而創作出反映實際生活當中的舞蹈。
如何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元素,開啟生活深層的“可舞性”,需要創作者一雙“心靈的眼睛”。這是一雙能穿透生活表層去洞察幽隱的眼睛,這是一雙能與想像能力配合進入觀察對象所處的“特殊狀態?中去的眼睛,這是一雙能夠通過外部動作的信息傳遞敏銳地捕捉到內在動因的眼睛,是真正的“舞蹈家的眼睛”。“舞蹈家心靈的眼睛”不是腰腿之動所能達到的,而是由生活經歷、文學素養、感悟能力、觀察能力、聯想能力以及轉換移情的體驗綜合而成。(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
現實題材的創作,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要求創作者能夠創作出觸動人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時代特征的作品來。在引起內心世界波瀾的同時,把現實當中的“真、善、美”、“丑與惡”、“親情、友情、愛情”融會成一個個“黃金點”推到一個極致。它所產生的效果將令人感動之余更多的是回味與思考,這是對個人世界觀的升華,也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貢獻。舞蹈《進城》將現實生活中的農民工這一生活中弱式群體題材搬上了舞臺。編導在創作過程中經常深入到工地、廠礦去觀察了解這些進城務工者,把這群農民工進城人員的形象,成功展現在觀眾面前,引發了人們對農民工這個社會熱點的關注。舞蹈《父親》,在面對許許多多表現母親題材的今天,編導獨具匠心選擇了表現父親的現實題材,用發自女兒內心世界的呼喚,呼喚天下所有的兒女,都來“關心自己的父母”這一社會普遍存在的“老齡化”的現實問題,巧妙的用舞蹈形式,生動、形象、藝術的再現舞臺上。舞蹈構思精巧、催人淚下,充分展示了現實題材舞蹈作品的巨大作用,這種作用也是其他姊妹藝術所不能企及的。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身體動作語言、音樂、舞美、服飾、化裝、道具”等諸多藝術為一體,通過肢體語言,形象生動的表達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大自然賦予的靈動和精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這本是舞蹈的基本特質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事物的更新換代,當今社會生活產生出來的事物種種,又迫使廣大創作者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創作出反映現實題材、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舞蹈作品。一味的表現“花、鳥、魚、蟲和才子佳人”并非舞蹈的專利,也不是舞蹈本體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拙于敘事”也并非就不能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現實生活的創作,而是要更加迎難而上,挑戰舞蹈“拙于敘事”這個“劣勢”的“空擋”,創作出反映老百姓現實生活、現實感受的舞蹈題材精品。縱觀當今舞蹈創作,不乏許多令人叫絕的現實題材的舞蹈作品,如表現解放前期,老區人民支前的《兒啊兒》,用偉大母愛接納侵略者遺孀的《中國媽媽》,表現解放初期戰士刻苦鍛煉的《行軍路上》,喜送公糧的《喜送糧》等;還有改革開放后表現自衛反擊戰的《再見吧!媽媽》,農民豐收喜慶的《擔鮮藕》等。特別是近些年來產生的一大批表現現實生活的舞蹈,如把觸角直接延伸到近年來礦難頻發題材的作品《礦道深處》,關注社會老年題材的《父親》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都以其選材的精妙、編導的精巧、表演的精細而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深挖社會熱點、關注社會民生、打動心靈世界而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播。 舞蹈是身體的藝術、心靈的藝術;舞蹈創作是升華思維的藝術。當代舞蹈現實題材的的創作,要求編導者長期不斷的積累與學習研究。
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搜尋和尋找舞蹈創作素材。通過觀察積累經驗,注重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性,為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善于觀察社會、注重現實生活。如社會熱點、民生、環保、股票、經濟等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事物;還有日常工作生活中鄰里、婆媳、父母、兄弟姐妹、七姑八姨等瑣碎的事情。通過觀察,沉淀下眾多的素材為我所用,這也是對今后的創作儲存好必要的“物資材料”,把握住事物的準確和核心部分。
現實題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何選擇?如何提煉?編導對其題材的深度研究與把握,“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平日的觀察和積累,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創作題材可選擇的“倉庫”。在選擇上針對現實問題題材“優中選優”,以期達到題材最廣泛表達現實問題的“共鳴”性。其實這就是在選擇中的提煉,提煉出“獨具匠心”的舞蹈素材、編排出“風格獨特”舞蹈語匯、創作出“雅俗共賞”的舞蹈作品。
作為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編導者,始終要有“不重復別人的路”的思維方式,藝術創作始終要有觀點獨特、理念出新的觀念。“人云亦云”的思想終將會被藝術需要創新所淘汰。
舞蹈應貼近生活,編導者對作品的創作不應只是技法的展示,而忽略了生活的源泉。合理運用技法,為作品增輝,一味的技術發展而遠離作品實質,那么創作出來的作品與觀眾就會走得太遠,從而形成“門內開花門內香”、“關起門來自己欣賞”這么一種尷尬局面。
當然,對現實題材的關注,并非要把一切此范圍之外的題材和創作都“嗤之以鼻”拒之門外,更不是要否定原有的以及一切非現實題材的創作。對于現實題材,是時代賦予每個有責任有思想的舞蹈創作者的一種使命。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的特征和歷史意義,都有其時代特質留下的痕跡,現實生活傳遞給每個人都有不同方式的感受和教育意義。舞蹈作品要順應社會、服務人民,舞蹈應該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反映現實生活、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現實教育意義的作品。唯有此,才能夠把反映當代現實題材的舞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力度,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