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蹈產業化的幾點思考
基于舞蹈產業化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舞蹈 產業化
一、舞蹈藝術產業是大勢所趨
﹙一﹚“文化產業” 是新世紀的戰略任務當前,正面臨著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世界范圍的經濟結構調整正推動著新一輪的產業轉移,還有入世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將涌出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
在這種大形勢下,做為文化產業的一份子的舞蹈藝術要立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舞蹈文化發展的前沿,發展民族舞蹈文化的優秀傳統,涉及世界各地舞蹈藝術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要積極創新。中國的舞蹈藝術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需創造出更多無愧于世界的時代作品。
﹙二﹚舞蹈藝術產業化是時代發展,國際競爭的大趨勢隨著中外舞蹈藝術交流日益增多,歐美的現代舞和國外各種流行舞的破門而入,的確給中國舞蹈藝術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舞蹈藝術現有許多趨向于變革,力求進取的積極因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落后的,不合時宜的惰性因素。面對滾滾而來的全球化浪潮和現實的文化生態,任何一名舞蹈家都不能不加重對舞蹈藝術的危機感。
在人類舞蹈藝術漫長的發展中,舞蹈藝術不但溢于當地觀眾的合作與支持,而且總是在跨國文化交流中最終完結與流傳開來。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舞蹈藝術的演出已不再是一國、一地的孤立的文化經濟行為。作為一種特出的服務業,跨國舞蹈演出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方式。突破傳統的民族. 國家及地域界限,在不同國家為某一劇目安排演出場次與內容的事實,標志著現代跨國舞蹈演出市場最終形成,這種文化交流平臺,不僅為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觀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精神財富,而且使演出人口的國際流動和跨國資本的介入成為可能。目前,北京文化市場中外舞蹈比較多,但遠遠沒有形成象名劇《胡桃夾子》、《大河之舞》那樣的品牌。在國外,是舞蹈藝術文化公司運作,演員從世界找來,以愛爾蘭的《大河之舞》為例,作曲家維蘭認為,宗教音樂應該成為“大河之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意從美國亞特蘭請來一個福音合唱團。下半場的舞蹈必須與愛爾蘭舞蹈家所表演的舞蹈有所不同,應該形成對比,于是從美國請來三位黑人踢踏舞演員,他們本來是街頭玩鬧的青年,而這一次要在舞臺上與吉尼斯紀錄的保持者,踢踏舞大師米切爾. 費特蘭利一比高下。相比之下,中國的舞蹈團,幾乎仍然是計劃經濟,我們的方式是以舞蹈團為單位,自己排練演出,頂多在中國范圍內聘請一、兩位“舞林高手”,排出一些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劇目。我們不能只在圈子里玩,只看到今天,中國的舞蹈藝術必須打破常規,面向市場走出國門,中國的舞蹈藝術也應該出去走走,一定要走市場化道路,把中國的舞蹈打到外國去。形成在國際有競爭力的舞蹈產業品牌。
二、舞蹈藝術產業化的條件
(一)更新觀念,打破依賴,面對市場未來學家們預測,不僅應驗與美國,就是在商場經濟起步很晚的中國,短短的時間里就步入了信息時代的變化中,中國藝術團體負責人手中,不是也拿到了企業家的部分投入嗎?“藝術搭臺,經濟唱戲”,藝術與企業聯姻,實際上就是這種關系。
多年來,國內的藝術團體本著在文化市場中尋找出身的位置,圍繞這樣一個理念,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創作與演出實踐,但是,花大投入,加大作品的運作過程,只能是為完成演出指標、觀眾人次而奮斗,終極目標,往往只為得一個獎。
這種潛在“面子工程”式的運作意識,導致舞蹈作品始終難以形成文化市場的商業品牌。而成立不久的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則創造了一個奇跡。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雖然還有點“藏在深閨認識”的意思,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積極運作,出品了《霸王別姬》.《紅樓夢》兩部大型舞劇作品,引起了文化界人士刮目相看,而且在市場上引起積極反響,在最短時間的快節奏推出兩部新作,是為了在舞蹈市場上迅速搶到一個制高點,提高品牌效益。在運作《紅樓夢》時,又聯合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邀請了旅歐作曲家蘇聰、舞蹈家趙明等一批有實力的藝術家加盟。公司副董事長孫明章說:“中國的舞蹈界人才聚集,如果打破個個藝術界,整合人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就會在產品運營中獲得良好的人才效益”,上海舞蹈城市公司的運作模式,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與借鑒。
(二)解決創作理念,做出符合當代觀眾審美心里的處理“創意讓我們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不相干的因素完善的銜接在一起,激發出新的生命之光。”優秀的創作者的思維走向是:“正因為前無古人,才值得做一下”。喜歡創作者是首先“吃螃蟹的人”。
創作演出的目的是為了廣大觀眾,舞蹈創作必須考慮到雅俗共賞,不能把舞蹈創作搞成“陽春白雪”,規定在專家群上,僅僅為了得獎。舞蹈創作要成為大眾產品,適應大眾市場,不能規定觀眾群,而是要想方設法把藝術元素與普通觀眾的視覺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必須明確觀眾永遠是舞蹈藝術賴以生存的天地。
有人認為中國舞蹈不適合表現情節,實際上也為盡然。
中國也有許多這種舞蹈作品,從每年的舞蹈比賽的獲獎新聞中,我們知道有很多人在創作和表演,但在演出市場上卻基本見不到。因為現代人對舞蹈語匯的審美已經打破了程式化的東西,在創作上,編導手法較為陳舊,缺乏新意。舞劇《紅樓夢》的誕生,改變了人們對中國舞蹈的成見,中國舞蹈市場長期被外國舞團占領的局面也慢慢被打破。在中國文化史上,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個無法跨越的經典,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一個完美的理想。在改編名著經常引來一大片罵聲的今天,《紅樓夢》以其崇高的藝術價值,幾乎是人們心中一塊不敢輕易觸動的禁區。敢動《紅樓夢》的不僅要有膽量,更要有實力,這個敢吃螃蟹的人就是北京戰友歌舞團。作為部隊歌舞團,他們實現了從紅色經典向民族經典的跨越。他們開始在民族的、大眾的精神層面上尋找材料,最后選定了這部民族經典的,集文學性、民族性、美學性于一體的《紅樓夢》。舞蹈藝術有自己的訴說方式,文字的東西,一句話可以表達很多東西,舞蹈則需要很多動作才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舞蹈又會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語言與舞蹈的邏輯思維是截然不同的。編導趙明抓住了一個都能接受的“情”字,這正是舞蹈的強項。
目前,中國舞蹈的創作正是缺乏這種創作理念,不會根據觀眾的審美要求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這是中國舞蹈難以被市場所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趙明執導的《紅樓夢》的成功運作,說明中國的舞蹈藝術是有實力、有能力進入國際市場的。
要樹立營銷在創作的第一瞬間進入,首先要了解觀眾的喜好,甚至文化背景,收入情況,生活習慣等。不能為編舞而編舞,無論用什么新的編舞方式,都要瞄準觀眾群。現在成功的創作與市場運營都是這樣的思維模式,即以制作人為核心,把編導、編劇、作曲、舞美、表演等整合成一個團體,創作時心里始終要有觀眾群體。
(三)強化舞蹈文化產業現代管理與運營機制中國當前的各大文藝團體的管理機制,幾乎完全是家長式的,行政化的管理機制,在經濟化全球競爭激烈的今天,這種管理機制與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舞蹈藝術要想走向市場,必須打破傳統的的管理機制,建立起現代的管理機制。現代的管理應包括以下內容:1. 目標管理目標管理使管理者和全體職工共同實行自我控制,并達到一定目標的一種管理制度和管理技能。它并不注重下級任務完成的如何,它關注的是最后所達到的目標。
2.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強制性與權威性,其主要理念是組織、領導、協調、監督。改革開放以來,舞蹈界引進了物質部門的競爭機制舉辦了形形色色的競爭,利用這一方法來培養,提高舞蹈人才的水平,對獲獎單位、個人進行獎勵,目前,這種激勵機制已比較流行。
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運營構架,按照企業化方式,選擇懂得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的職業經紀人參與舞團的運營,面對眾多市場要素﹙觀眾人數,劇目風格與質量,舞蹈家的表演,媒體評論以及經營的財務狀況等﹚,制定出市場推廣體系,積極進行市場開發。
三、舞蹈藝術走向市場的途徑
(一)發揮演出經紀人的作用,建立作品與觀眾的橋梁中國舞蹈的繁榮,不等于市場的繁榮,當今舞團不懂市場推廣與營銷,沒有把市場營銷與舞蹈﹙劇﹚創作擺到同等重要位置,實際上舞蹈作品不是演出團體的產品,而是演出公司—演出經紀人的產品,因為演出公司即經濟人是走向市場技術性研究的專業人士,他們懂得市場開發和營銷。
“經紀人處于商品、勞務共需方的中介地位,以某種活動方式來促使商品、勞務交易的完成,并獲得傭金的中間商人”。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經紀行業隨處可見,遍及商品現貨、期貨、證券、勞務就業、文化娛樂等,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出現,藝術市場業發展起來了,中國的藝術經紀人及他們的經濟機構也開始出現了。
藝術經紀人是活躍藝術市場的重要環節,藝術經紀人在這一環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楊麗萍的《云南映象》在全國熱演之際,其“圖謀”海外市場的計劃由全球推廣商—派格太合環球傳媒公司開始啟動。公司總裁為了推銷《云南映象》,把它改名為《尋找香格里拉》。因為“香格里拉”已經成為整個歐洲和美國對中國文化神秘想象的一個代名詞,國外觀念對“香格里拉”更有一種適宜的夢幻。因此,以《香格里拉》的名字進軍國際文化市場,在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舉行近千場演出。
由此可見,舞蹈經紀人是建立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一座橋梁,一條紐帶,舞蹈藝術走向市場需要舞蹈經紀人的參與,需要他們把舞蹈藝術與市場“合二為一”。
(二)發揮舞團自身的組織票房能力不管外國還是中國,表演藝術團體的經費大致都是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主辦者,二是贊助商,三是票房收入。也就是說票房收入最低要占1/3 分甚至更大的份額。因此,提高票房收入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迫在眉睫,舞蹈藝術要想在文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逐步走向市場化、產業化。舞蹈藝術進軍文化市場任重道遠,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舞蹈藝術要跟進時代潮流,向著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向揚帆起航。

舞蹈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