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舞蹈之春緣何翩然而至
貴州舞蹈之春緣何翩然而至
崛起
時令已進入冬天,貴州卻迎來了舞蹈的春天。
一切因為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大地之舞”杯民族民間舞大賽。
經過9天的對決,貴州舞蹈在來自全國的70多個舞蹈精品中脫穎而出,喜獲2金1銀2銅。其中《水姑娘》驚艷全場,以9.972分的高分,與另一作品《花溪花溪》同獲金獎。
這樣的成績在我省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一時間,在全國各主流媒體上,“貴州專場”、“貴州舞蹈崛起”、“貴州民族民間舞迎來發展機遇”等字詞頻頻現于報端。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貴州舞蹈很少為人關注,資源也一直沒有得到深入挖掘和整理。2005年在“家門口”——貴陽花溪舉辦的上一屆荷花獎全國民族民間舞蹈大賽中,貴州的“顆粒無收”將貴州舞蹈事業的尷尬暴露無遺。
僅僅兩年后的今天,貴州不僅有5個節目進入決賽,而且在獎臺上出盡風頭。貴陽因而被中國舞蹈家協會授予“中國舞蹈之都”榮譽稱號。
貴州舞蹈的異軍突起,尤其是與那些來自舞蹈大省的大舞種同臺競技的苗族舞蹈,讓全國舞蹈界的專家贊不絕口,稱之為中國舞蹈的“貴州現象”。
北京舞蹈學院潘志濤教授點評道:“過去想在貴州找一個全國性的參賽舞蹈都困難,可今天一個晚上就有5個舞蹈出現在荷花獎的舞臺上,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中國舞協專家高度評價貴州舞蹈取得的突飛猛進的發展,認為這得益于本地黨政領導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視,得益于10萬人報名參加的2007“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在全省營造的一個“想舞就舞”的平臺,得益于正實施的“大地之舞”計劃等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具體措施。他們表示,將中國舞蹈“荷花獎”引進有廣泛舞蹈群眾基礎的貴陽,并確定10年內連續五屆都在此舉辦,無疑是明智之舉。
貴州舞蹈的崛起,標志著貴州舞蹈文化建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將有助于推動貴州文化產業的發展。
蛻變
一只蝴蝶從蛹衣中掙扎而出,歷經種種艱難,蛻去外衣才現美艷。
有人說,這叫重生。在經歷痛苦的涅盤后,去接受嶄新生動五彩的生活,如同一場心靈洗滌后的頓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貴州舞蹈的崛起之路,就好似這破蛹成蝶的過程。
多年來,貴州的舞蹈資源養在深閨無人識:我們有震撼歐洲并被國外媒體贊譽為“東方迪士科”的反排木鼓舞,有猶如錦雞尋食、婀娜多姿、悠然搖擺的《錦雞舞》,有風格和諧迤麗、剛柔兼蓄、韻味古樸的長衫龍苗族蘆笙舞,有以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享譽中外的“滾山珠”,更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劇活化石”——德江儺戲……
然而,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貴州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很少與外界進行交流,其深厚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很少為外人所知,限制了民間舞的發展。加之缺乏最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專業隊伍缺乏、編排陳舊、資金匱乏等使貴州舞蹈在全國幾乎不具備競爭力。
大時代呼喊大決策,大環境呼喚大手筆。2005年,省委、省政府響亮地提出著手打造“多彩貴州”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決策,通過群眾性文化活動宣傳貴州、激活貴州、發展貴州。
一時間,空前的黨政推動,全省媒體聲勢浩大的宣傳力度、高漲的全民參與熱情,將“多彩貴州”系列活動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人們終于領略到文化的力量。
正是堅持了“黨政推動、市場運作、媒體搭臺、全社會參與、旅游文化唱戲”的運作方針,循著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目標,才使“貴州”這只美麗的“蝴蝶”破繭而出,展開多彩的翅膀。
在此期間,省文聯多次組織全省優秀的舞蹈編導、音樂創作、舞美設計等人才深入民族地區采風;省舞蹈家協會舉辦全省舞蹈編導培訓班,特邀全國一流的編導和舞蹈家、舞蹈理論家、舞美設計、作曲家前來授課,從編舞技法、舞蹈理論、舞蹈音樂、舞蹈舞美及服裝設計等方面進行培訓。
“2007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既是給專業舞蹈界打了一針強心劑,又在人民群眾中點燃了一把火,更重要的是為貴州的舞蹈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遍布城鄉的賽場上,全國一流的專家在編導技法、審美理念上,對貴州本土編導給予了強烈的“文化震撼”,讓他們看到了差距,努力學習先進。同時,他們又增強了自信:由于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情感,是外來專家所不能替代的。“《山那邊》等優秀節目,就出自我們本土編導之手。所以,我們既要向外學習,也要把根留住。”貴陽歌舞劇院的資深編導趙鵬這樣說道。
學而后知,知而后進。經過一番勤學苦練和對貴州文化內涵的準確把握。在第六屆“荷花杯”民族民間舞蹈大賽上,貴州終于發出了沉寂已久的聲音,貴州的舞蹈終于迎來了崛起之時!
《水姑娘》、《花溪花溪》、《銀項圈》、《山那邊》等一系列貴州舞蹈作品之所以能過關斬將、殺進決賽,是因為無論從思想內涵還是演繹方式上,與上一屆貴州作品在荷花獎上的表現相比,都有了質的飛躍。
《水姑娘》的主題是貴州的“水”,動作中融合了大量的苗族舞蹈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動律和幅度。但編導沒有局限在苗族舞蹈的風格中,而是以一種發展的姿態,用苗族的舞蹈語匯展現今日貴州的新風貌。《花溪花溪》巧妙借用花溪元素,一反水的常態,利用手的抖動來表現花溪水的流動,并結合優美的主題音樂來展現花溪的絕美景色。《銀項圈》始終把苗族的重要的圖騰崇拜物——“銀項圈”作為主要的舞蹈動作語匯,借此表達族群的團結和象征觀念。《山那邊》用全新的手法刻畫了在現代化進程中,苗族青年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對家鄉始終眷戀不舍的民族情結。
這是一次全新的變化。貴州人以獨特的舞姿征服了廣大觀眾和評委,驚艷全場。
當代著名編導張繼鋼評價道:“幾年前,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賽中,咱們能看到云南舞、新疆舞、廣西舞。貴州舞蹈雖然看了,但它讓人記不住,說實話,那時的貴州舞蹈不起眼……但現在貴州舞蹈確實是不一樣了。我雖然不是貴州人,但也聽說了這里規模宏大的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政府對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視,群眾對文化事業的積極參與,硬件與軟件全面的開發,使貴州舞蹈在這一屆‘荷花獎’中展現出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共舞
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總是離不開時代的背景。
貴州舞蹈的崛起不單單是一個文化現象,也是一個經濟現象;不只表明貴州的影響力增強,而且更意味著貴州的文化在復興。
從2005年啟動的“多彩貴州”系列活動到貴陽打造“中國舞蹈之都”,我們看到了經濟和文化的“共舞”,貴州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促進并獲得源源不絕的發展力量。
在“荷花杯”舞蹈大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一個以花溪區為基地、貴陽市為中心的“中國舞蹈之都”建設的“大地之舞計劃”方案又開始實施:建設中國舞蹈賽事基地、中國舞蹈博物館、全國舞蹈界創作基地、全國舞蹈院校教學實習基地、中國大地之舞博覽園。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千方百計將貴州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實現貴州經濟和文化的“共舞”。
“共舞”是一種發展戰略,目的是為了實現“雙贏”。11月8日,在“大地之舞”產業計劃的啟動儀式現場,到處洋溢著神采飛揚的笑臉。對于中國舞蹈界專家來說,他們在美麗花溪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對于來自四面八方的十幾家企業來說,有了大展拳腳的新天地;對于貴州來說,由此也有了一個拉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平臺,誕生了“荷花經濟”這一經濟新范疇。
在舞蹈產業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文化產業及舞蹈產業界的專家、學者暢談舞蹈產業發展現狀,紛紛為貴州舞蹈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作為“舞之泰斗”的賈作光老師在論壇上激動地說:“大地之舞”中國舞蹈荷花獎賽事在貴陽舉辦,并形成一系列的活動,這本身就是一種產業化的開始……舞蹈產業化的進程,不能單一地看作實現經濟效益的‘產業化’,如果群眾不愛舞、不跳舞,那產業化也是空談。只有在舞蹈走進群眾的基礎上,首先實現群眾齊舞蹈,舞蹈的產業化道路才有發展的源泉。”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對于貴州發展舞蹈產業提出了四個建議:從國家的發展中確定行業的定位;從歷史的積淀中去挖掘現代的空間;從社會的需求中去發現創新的思路;從國際的視野中去尋找舞蹈產業的市場。
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公司總經理曹曉寧指出,如何發展舞蹈產業,首先是產品投放地的文化態度,消除由文化背景而造成的誤會;同時從投放地觀眾所熟悉的語境出發創造劇目,找到全人類所關心的共同語言,并且在產品包裝上要與國際品質對接,制作上要達到世界水準。
云南蒲公英文化演出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勇在論壇上介紹了云南舞蹈產業發展的經驗。他表示:“舞蹈的產業化離不開文化底蘊的鋪墊。借助旅游業的大好發展趨勢,舞蹈也可以成為其中的支柱產業。在這種產業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給舞蹈找到準確的定位,只有了解了為什么而舞,舞蹈在表現什么,在產業化的發展中舞蹈才能揚帆起航。”
貴州舞蹈這只美麗的蝴蝶引起的“蝴蝶效應”,正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
昔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今日文化與經濟“共舞齊飛”。貴州正迎來舞蹈的春天,彰顯著貴州人自信、自強的時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