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藏族舞蹈的形態分析
原生藏族舞蹈的形態分析
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就青藏高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農的生活。因而在服飾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獨有的地方風格特色。
在藏族地區,人們多生活在高寒的環境下以游牧為生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為了使服飾適應生活需要藏袍不僅在騎馬放牧時能護膝護手防寒而在夜晚還能當被褥。藏袍都是以大襟長身長袖肥腰無兜為基本結構和特點。袍長相當于身高袖寬而長出手指端15-20厘米開右襟腰部寬松肥大。穿著時先用頭部頂住衣領再穿袖束腰腰帶既可防止冷風鉆人也可保證騎馬時腰肋骨穩里垂直并使胸下至腰上寬松部分呈兜囊狀解決長袍無兜的缺憾便于放置隨身用品。平時僅穿左袖而袒露右臂天熱時還可袒露雙臂將雙袖卷于腰際冷時剛穿上雙袖可隨時適應高原地區氣候的劇烈變化與氣溫的冷熱懸殊。因此青海地區的舞蹈如卓、依等男子舞蹈較為典型動作是:由大臂的運動帶動肩部和背部的自然運動使雙臂盡可能揮舞寬長的袖于并且大臂的運動幅度大于步伐。而步伐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節奏或是跺踏地而或是攛腿抬腿模仿鷹在天空翱翔自由而雄健的英姿。
服飾對原生藏族舞的影響還有個重要因素來自藏族人民對自己服飾的態度。藏民常年過著游蕩不定的生話過多的家產不便隨身攜帶只有將財產變成裝飾帶在身上日積月累佩帶的裝飾品越來越多不便行動這樣飾物中開始有了以一當十,或以一當百的精拙貴賤之分。后來從服飾上往往可以看出一個家庭富裕程度。既然服飾成了家庭的主要財產藏族人就會將服飾作為遺產一代代傳下去。同時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青海地區,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藏族先民的服飾習俗里就已具備了現代康巴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特征。在這樣一個服飾傳承的過程中,舞蹈形態因為受到服飾的制約難以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2、藏族文化生態對藏族舞蹈的影響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它以高亢的地勢、寒冷的氣候而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這里高山環繞、峽谷深切、以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喜馬拉雅山等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在山脈之間分布著荒漠盆地草原和河谷。山構成了高原的主體地貌。此處有3/4的土地是丘陵、山地荒漠戈壁和沙漠只有1%的土地為種植業可耕地。同時高原具有典型的高原干旱寒冷氣候特征平均氣溫低下具有長冬無夏春秋相連的氣候特征、高原腹地大風天超過100天。
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會影響與勞動有關的歌舞更會給地域文化打上深刻烙印而地域文化對該民族的藝術又有著極大的影響。藏族嚴酷的自然生態環境,交通閉塞使藏族地區的交流相對較少而幾個較大的城鎮或交通要道如拉薩日喀則甘孜玉樹等地區文化交流相對其他邊遠地區要豐富其歌舞藝術相對豐富。而且在惡劣自然環境中藏族人民一方面形成頑強堅毅的性格,另一方面對神秘而強大的自然力量更加畏懼崠拜。這樣的心理促進原始宗教宗教在藏區的發生和傳播。同時由于交通閉塞藏區歌舞就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緩慢的自然發展因此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卓、羌姆等古老的歌舞藝術形態
從上一段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生態環境對藏族文化影響之深刻。歷史宗教等因素都對藏族文化有著深刻影響。我們現在可以感受到的藏族文化也不是由單純的藏族文化而是由古羌文化吐蕃文化和漢文化等多種文化融合而成。
尤其是藏族的宗教信仰幾乎影響了藏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藏族的宗教不能以藏傳佛教一言以蔽之藏族的宗教是融合了原始宗教藏傳佛教等。而且藏區相當一段時間,大部分地區處在政教合一狀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藏族的歌舞藝術就有宗教顰祀宣講宗教教義等功能如羌姆新寨求卓等。
藏族舞蹈在這樣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從舞蹈的形態中呈現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新寨求阜、舞蹈形式是由慢到快兩部分組成的,開始時從舞者都圍在起面對面自唱一,漸漸地拉開隊形變成圓圈徐徐起舞,腳步緩慢穩健展現出一種莊重肅穆古樸的原始舞蹈氛圍。尤其是最有風格的求卓,慢板部分有特殊的舞蹈韻味故有在每一個抬腳動作的過程中完成念一遍六字經文的說法。在抬腳時腳步沉而重同時緩緩擰腰含胸動作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蘊藏著很深的內涵。最后的快板腳下頓挫有力動作變化莫測似有雪山崩塌萬馬奔騰的壯觀氣勢讓圍觀者也不由自主地溶入到萬分激動的氣氛中去。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