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解讀
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解讀
祖國母親六十華誕,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觀看了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
開頭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了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序、家園
舞臺上出現了千溝萬壑的山的造型,歌唱家譚晶扮作農婦,在土地上勞作,唱著動人的歌謠。山的造型不斷變化,寓意滄海桑田的變遷。我的感想是,正是這一代一代的勞動人民,辛勤勞作,使腳下的土地有了價值,有了一個名字叫“家園”,眾多的家園便組成了國家。他們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使得中華民族歷史綿延不斷的,不是叱咤一時的英雄,而是這些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孕育著英雄,書寫著傳奇。
一、山河祭
這一篇章主要介紹1840-1921的歷史。開始舞臺上是圓明園笙歌艷舞的場景。封建統治者還在做著天朝迷夢,卻沒有料到危機的降臨。當戲曲演員唱到“良辰美景”之時,槍炮聲打破了歌舞聲,寓意不言而喻。接著屏幕上是一團火,一幅山水畫從中間燒開一個洞,洞中是列強侵略的場景。屏幕兩旁閃現出不平等條約的名稱。演員鮑國安扮作一位長須老者,吟誦詩歌《山河祭》,表達了對國家受辱的沉痛之情。封建統治在列強面前已經完全暴露出腐朽的本質,天朝大國已成歷史,留下的是一個落后挨打的弱國。中華民族由此進入了一段衰敗的時期。
接下來是童謠吟誦《辛亥童謠》,兒歌不長:“國太弱,挨打了。家太窮,挨餓了。大帥們,開打了,老百姓們沒路了。孫中山,開炮了。革命黨,進城了。小皇上,退位了,大清朝它滅亡了。”借孩子的口來訴說中華民族非同一般的一段歷史,說明封建統治已經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已經完全結束了它的使命。中國,來到了歷史的選擇前。中國到底該走哪條路?
歌唱家彭麗媛身穿革命學生裝,唱響了《曙色》。一代中國兒女,為了祖國的明天,苦苦探索救國圖存的道路,表達了誓雪恥辱的決心。
二、熱血賦
這一篇章介紹的是1921-1949的歷史。國際歌的旋律響了起來,屏幕上閃現出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程,直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紅旗頌》的旋律中,回顧了中共一大的召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接下來舞蹈《點燃朝霞》回顧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槍桿子里出政權”,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軍隊。背景音樂中響起了熟悉的旋律《兩只老虎》。不知道的人可能要奇怪了,這么嚴肅的場合,放毫不相關的《兩只老虎》干什么?其實在北伐戰爭時期這首歌從法國傳入后經革命黨人填詞作為《北伐軍歌》,一度還是當時中國的國歌。北伐戰爭末期蔣介石叛變,才逼迫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這首歌放在這里喻示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真正的革命。
隨后回顧的是長征的歷史。這里使用了經典的《長征組歌》里的唱段,舞蹈也是運用了以前春晚里一個叫《飛天》的舞蹈節目里筒靴的技巧,固定住舞蹈演員的一只腳,演員的重心可以做更為流暢自如的變換。
接下來就是抗日戰爭的歷史了。節目叫《為了母親》,舞蹈中塑造了一個母親形象,面對子女受到屠殺和欺侮,母親眼神堅毅,充滿仇恨,鼓勵子女們奮起抗爭。以前再受欺侮也只是列強想要牟利,而日本侵略者則是懷有亡我之心,妄圖徹底使我們變為他們的奴隸。經過一番舞臺渲染,一個人將繳獲的太陽旗交給了母親,母親憤恨地將它撕成粉碎。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下面是《打過長江去》舞蹈,記述了解放戰爭的最后階段。屏幕上出現了由戰士形象拼接而成的風帆形象,隨后閃現了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名單。下面是交響合唱《紀念碑》,歌詞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最后是情景表演《共和國的名字》。在開國大典舉行的同時,一支解放軍挺進華南、西南。戰士們得知開國大典舉行的消息,紛紛詢問新生國家的名字,一位戰士卻犧牲了,在勝利前的最后一刻奉獻出了他的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多少青春為她付出,多少熱血為她拋灑,只為了中國的浴火重生。歷史終于真正由人民書寫了。
三、創業圖
這一篇章講述了1949-1978的歷史。在《社會主義好》的熟悉旋律中屏幕上閃現出新中國初期建設的成就。然后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歌曲,表現出農民、工人為新生國家樂于奉獻的精神和干勁。隨后是《學習雷鋒好榜樣》。談到這里我倒想說一說,雷鋒離開我們已有四十多年了,我們卻還依然記得他,這很好。但是我發現從當今開始,已經有些淡忘雷鋒了。每年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但是如果真正向雷鋒學習,應該不止局限于一天,而是每一天。雷鋒精神的精髓是集體觀,即舍己為人,然而當今社會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自私似乎已見怪不怪。不談什么英模,就在你的身邊,你能找出像雷鋒的人嗎?有雷鋒一半的人估計都找不到。在物質生活逐漸充裕的今天,雷鋒精神尤顯難能可貴。
下面《大漠深處》由宋祖英演唱,歌曲以馬蘭花為寄托,贊頌了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人生的科學家。
對于文革這段歷史,采用了詩朗誦的形式《沉思與抉擇》,并且也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詩的最后引出了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大潮曲
這一篇章介紹的是1978-2008的歷史。首先《在希望的田野上》贊頌了農村改革后的豐收場景。下面《打工謠》著實讓我吃驚,歌曲引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配合有說唱。能夠在這么嚴肅的節目中看到流行的色彩,說明編排者的創作觀念正在更新,思想也更加開放了。
接下來記述的是1998年抗洪的歷史,歌舞《不可戰勝》,并配上了江澤民主席當年的原聲錄音,慷慨激昂。下面的交響合唱《永世不忘》節奏較快,記述的是港澳回歸,表達出洗雪國恥的愉快之情。詩朗誦《海峽愿景》表達了對兩岸統一的期盼。
童謠《遙望我的藍色星球》與眾不同。其他節目都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之上,而該節目則完全是想象擁抱太空。一群孩子在前臺嬉戲,表現出我們的空間研究事業才剛剛起步,就像孩子一樣,大有希望。
毛阿敏演唱的《呼喚》記述了汶川大地震的歷史,一群解放軍戰士解救一個小女孩。毛阿敏從地上撿起一個風車,遞給了小女孩。這是愛的傳遞,這是愛的展現,體現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大屏幕上出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的場景,開幕式上的飛天在舞臺上再次出現,在鋼琴的伴奏下,一名演員用小號獨奏起了《我和你》。不禁讓人重回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五、中華頌
本篇完全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而作。首先歌舞《閃光的記憶》,提醒我們回憶的美麗。之后便是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藏族、朝鮮族的歌舞。與春晚上的不同,這些少數民族歌舞都有一定的創新,略有新鮮感。
在閻維文、殷秀梅《致祖國》的歌聲中,屏幕上閃現了100位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歌詞中再次出現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隨后大合唱《走向復興》推動了整體氣氛,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結束了整場演出。
看完整場演出,我覺得節目編排的很好,形式多變,可以看出編排者是苦費了一番腦筋的。雖然我覺得在第五章里少數民族的展示可以再做創新,并且因為展示的事件過多,節目之間聯系不緊密,有的節目也比較倉促,但總體上是成功的。我們老師教我們寫作文時說:“面面俱到則一面都不到。”而這種題材的作品還真的不能遺漏什么方面,所以有這種問題也在所難免。節目最大的遺憾在于沒有產生如《東方紅》中《南泥灣》等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好像沒有可以大范圍傳唱的歌曲。我們只好以鑒賞的眼光對著舞臺了。
我只是對內容進行了解讀,至于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也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味。
最后祝愿偉大祖國六十華誕快樂,永葆青春,繁榮富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