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花腰傣歌舞音樂的民族特點
分析花腰傣歌舞音樂的民族特點
一個民族音樂旋律表現出的不同色彩是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過程中審美選擇的結果。一個民族音樂特有的旋律會使得人們在感知該民族音樂時具有一種獨特的聽辨力,從而加深對該民族音樂的接受與了解。在引入《生產?勞作》這一部分的音樂,一開始是由男聲演唱的一段傣語原生態歌曲,歌曲以一段時隱時現的電子音樂做背景,把花腰傣原生態民歌完整的展現出來,使觀眾在現代舞蹈音樂以電子合成音樂為主的聲響效果中充分領略花腰傣原生態民歌的獨特魅力。之后,在新平隨處可見的牲畜脖子上掛的鈴鐺打出幾個簡單節奏輕搖鈴聲后,傳來雞、牛、鴨、羊等動物的叫聲和著小溪流淌聲與小鳥叫聲,一幅農耕場景通過聽覺展示在觀眾面前。通過對聽眾聽覺上的引導,使聽眾對花腰傣生活的農耕環境有了一個不自覺的判斷,這里舞蹈音樂把花腰傣的生活與生產勞作的原生態環境潛移默化地展示給了聽眾。在《花腰宴舞》整部歌舞劇中的演唱部分,音樂著力于突出花腰傣民歌的旋律風格特征;ㄑ鲆魳分幸鳌㈨炚嫉谋壤^大,如在序幕中每一個小段音樂的開頭,大多采用了吟、頌的音樂表達方式。在《生產?勞作》音樂中女聲獨唱部分的旋律,曲調婉轉柔美,歌曲中多次用到“嗯、灑啰”等襯詞。旋律在以宮調式為主的基礎上進行多次轉調,在柔美的背景音樂襯托下反復吟唱,旋律在反復過程不斷的變化、發展使該主旋律時值不斷得到拉伸,通過音樂旋律的變化突出花腰傣女性羞澀、溫柔的民族性格。在《多情的花街》對唱部分,旋律以級進為主,輔以三度、四度的跳進,在這一部分中旋律以五聲宮調式為主,在旋律銜接中也有商調式、羽調式出現,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這段音樂主要突出了花腰傣五聲宮調式為主的民族調式特征。由上可以看出,花腰傣音樂具有旋律音域相對狹窄的特征,在花腰傣的音樂中,旋律一般輕柔、舒緩、以級進為主,一般在八度以內,跳進的旋律音程相對較少見,在演唱中裝飾音的使用較頻繁,襯詞的使用如“嗯、呢、喂撒啰”等較為常見,在演唱發聲時常常使用鼻腔輕柔共鳴,營造出嗲聲嗲氣的聲音效果。在調式上表現出了調式融合的特點,特別在《生產?勞作》中女聲獨唱部分旋律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一樂段內樂句間反復出現調式間的交替,進一步強化了花腰傣五聲宮調式的民族性特征。
二、舞蹈音樂節奏中的民族性特征
節奏可以超越民族意識的隔閡,喚起人類共同的美感,在很多時候旋律雖然會使我們感到陌生,但節奏卻可以讓我們立刻明白它表達的是抒情還是熱烈的情緒等,因此舞蹈音樂中的節奏擔負著向聽眾描述民族文化差異的重任。在整個舞劇中,音樂節奏一如花腰傣的民族性格表現出一種簡樸、平穩的特性。開場舞中的《貓貓舞》片段,在一聲老虎的呼嘯聲中開始,表現了花腰傣對老虎的原始圖騰崇拜,整個片段中用鼓點、鑼、镲打出的節奏,并以這一簡單的節奏型為基調,隨著舞者動作不斷重復,這一節奏在重復中又有所發展變化,以加強舞蹈動作的律動感。這樣的節奏來源于平時花腰傣在祭祀活動中常用的節奏,僅僅做了極小的改動,整體節奏感覺樸實無華,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花腰傣對信奉萬物有靈的樸素的原始圖騰崇拜。在展現花腰傣生活狀態和談情說愛的片段中,節奏進行舒緩而從容,在柔美的旋律中,節奏大多以較慢的進行為主,通過節奏平穩進行表現出花腰傣從容的生活狀態,但為劇情發展的需要,在段落的結尾部分,往往又以歡快、跳躍的節奏結束。如《祝!凡糠志鸵詺g快熱烈的節奏進行表現出花腰傣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歡快的節奏進行體現了花腰傣民族性格中積極樂觀的一面。
三、舞蹈音樂音色中的民族性特征
在現代舞蹈音樂創作中,電子合成音樂往往占據舞蹈音樂的主體部分,電子音樂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一般在整部作品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在強大的電子音樂主導下,只有恰到好處的把具有最濃厚地方民族特色的音色表現在其中,才能對舞蹈音樂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的體現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1.人聲自然、纏綿、婉轉、柔和是花腰傣民歌演唱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是花腰傣溫柔、水一樣民族性格的體現。在花腰傣的演唱發聲中,無論男女都善于使用后鼻音歸韻的演唱方法。在演唱過程中,樂句之間十分講究押韻,樂段多為上下段結構,音樂可多次反復,變化時加入滑音、顫音等,演唱的音域一般較窄,旋律線條平穩,速度也十分平穩、舒緩,旋律與歌詞經常相對應為一字一音。每年農歷正月十三的“趕花街”,是花腰傣在春天舉行的一次比美賽裝、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盛大活動。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盛裝出行,傣家小卜少的穿戴更是如花似玉。小卜少們把斜掛腰間的精致秧籮,裝滿了糯米飯、干黃鱔和咸鴨蛋;ń稚,如果姑娘小伙心有靈犀,便相約到檳榔樹下共享愛情的美餐。在《多情的花街》男女對唱部分表現的正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場面,男女在演唱時,都以一種輕柔、慢聲細語的傾訴似的聲調傾訴花腰傣男女一見傾心的情愫。這部分對唱中男女聲細膩、輕柔、在男聲合唱的襯托下,更顯出花腰傣的似水柔情。2.器樂葫蘆絲是傣族音樂中最具特色的樂器之一,葫蘆絲的由來在傣族中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美好傳說,但毋庸置疑的是葫蘆絲作為傣族青年男女的“傳情媒介”一直世代相傳。葫蘆絲由傣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見的葫蘆與竹子就地取材制作而成,音域較窄,但音色柔美悠揚,宛如花腰傣少女纏綿的歌聲,葫蘆絲的發明展現了傣族人民對音樂的熱愛,是傣族人民器樂文化的精髓。以致于人們往往一聽到葫蘆絲音樂就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俏麗的傣族少女,因此葫蘆絲成了傣族音樂中標志性的藝術載體。在《花腰宴舞》的各個片段中,不斷穿插于各個段落的葫蘆絲獨奏旋律線條,在無形中引導著人們走入花腰傣的世界,在音樂的盛宴中領略花腰傣溫婉風情。同時鼓、鑼、镲也是花腰傣在平時節日聚會或祭祀時常用的打擊樂器,在整部歌舞劇中,大多使用鼓、鑼、镲打擊出震撼人心的節奏,表現激烈、歡快的場景推動劇情的發展。如在開場舞中的《貓貓舞》片段中就大量地使用鼓點來表現傣家漢子剛勁有力的舞蹈動作特點。貓貓舞是花腰傣人在婚喪娶嫁和祭祀活動時表演的民間傳統武舞,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宗教與藝術的結合體,是用來驅趕瘟疫和鬼魂、祭祀祖先、避災納吉的宗教活動。舞蹈共有20余個套路,表演動作剛強有力,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武術特點,這段音樂中,運用花腰傣常用的打擊樂器,通過密集的鼓點層層推進,進一步展示出了傣家漢子民族性格中剛強的另一面。
四、結語
依水而居的社會生態環境,造就了花腰傣如水的性格,在傣族傳統文化傳說中雖然常常賦予傣家漢子勇敢、堅強的性格,卻也往往也著重于描述其寬容、忍讓、柔情的一面,而這種溫婉柔和的性格正是花腰傣民族性格的一種折射。花腰傣這種克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的音樂影響尤為顯著,因此在他們的舞蹈音樂中演唱音色圓潤略帶鼻音,器樂雖然用鼓、镲等打擊樂器表現出傣族人民剛強的一面,但又以葫蘆絲的柔美音色進行中和,體現著花腰傣人民熱愛自然與世無爭的民族性格。在現代舞蹈音樂的創作中,大多以電子合成音樂為主,因為電子音樂強大的表現力可以根據舞蹈劇情的發展需要來表現各種或熱烈非凡或柔情似水的場面,但作為展現民族風情的歌舞劇,一定要注意用本民族特有的音樂突出該民族的民族性特征。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各民族獨特的舞蹈文化同時也催生了不同風格的舞蹈音樂藝術,因此只有在舞蹈音樂的創作中努力突出該民族音樂的民族性特征,才能使舞蹈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既富有鮮活的時代感又能把該民族獨具魅力的藝術文化精髓完整的表現出來。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