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黔中屯堡地戲中儺舞藝術的體系
分析黔中屯堡地戲中儺舞藝術的體系
地戲作為軍儺的遺存,其中的尚武精神一直流淌在屯堡人的血液中。地戲表演中的武打動作可以看到中國武術的影子。屯堡人關于地戲有這一種古樸的意識,那就是通過表演讓自己的武藝不被荒廢。所以不斷地進行地戲的表演,會強身健體,可以提高武術技能。在民國初年的《續修安順府志》中就有這樣的記述:“草創開辟之后,人民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在這樣的“初元”意識之下,軍儺流變為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地戲中武打動作也就不足為奇了,并且是其整體動作風格的要領,貫穿于始終。經田野調查、資料查詢,發現其雖然有共同的特點和特征,但每個地戲表演隊所跳的動作,套路動作不一致,并且相同的節目如同一堂戲,每個村、每個人的動作也并不一致。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收集到、觀看到、學習到、訪談了解到的動作從身體完成的部位將其歸納在一起,提煉出基礎元素,即舞蹈“動作元素”最基本的單一動態,也有將某一個舞姿稱為元素的[1],對其進行分析比對,總結出他們的共同特征。
一、動作分析
將人體以胯關節為基點,上部為上身,下部為下身;上身包括:頭、頸、腰(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尾椎{尾椎和胯關節保持動作的一致,當與上身動作有關系時,放入上身動作,進行分析;當與下身動作有關系時,放入下身動作,進行分析})、上肢。下身包括:胯、雙腿、雙腳。這樣的分類是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找出特點,是從理性角度展開的分析,再將其歸為各個系統,有利于掌握特征,便于從單純的形式層面把握動作要素。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動作內在的律動、上身下身的協調關系、影響動作的文化、信仰、動作傳遞的信息,等等是很難通過單一的分析將其說明清楚的。我們將這一系列問題包括感性的理解均放在下部分(體態、動律特征)展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動作、造型展現在面前時,往往是由身體多部位協調完成的,在做具體分析時,我們選擇主要表現力的部分,也是動作特點集中的部位,體現在運動中是線路最長、幅度最大、速度快慢明顯的動作部位,然后是一般表現力部位的分析。
1、上身動作。首先,因為“尚武”精神的存在,儺舞以兵器作為道具比較常見,也是地戲表演中必須的。在表演中,上肢使用兵器的動作表現力最強。表演的歷史人物用過什么樣的兵器,他們就使用什么樣的兵器,當然現在已經以使用木質兵器為主,有些部位上鑲嵌有金屬材質。而在過去,使用的都是真刀、真槍,是戰場上用的。上肢的動作均是和道具(兵器)共同構成的,通過上肢的運動,帶動道具的運動,運動的路線是由道具的用法所決定的。戰場的“再現”,以雙人對打形式出現,兵器以殺敵和防身之用為首,具有現實的功用,所以上肢的動作以:劈、砍、刺等動作為主,動作簡捷有力,粗狂質樸具有實戰的感覺。在運動路線上是:從上向下,左右前后直線運動,表明他的功用。近些年來,也有戲曲、武術方面的學者、地戲藝人等將道具使用的套路、單一動作做了些歸納,如刀就有:反刀、轉刀、穿刀、接刀等;槍有:撩槍、挑槍、掄槍、刺槍等,這一系列的動作名稱均和其用法緊密相連,多是以發力方式命名,從中能夠體會到上肢運動的多樣性。筆者在劉官鄉肖家村做田野時了解到,他們那里槍的使用就有12種之多,將這些動作與王秋桂、沈福馨編著的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中的部分資料圖片結合思考,探索出了一些舞蹈創編中的動作。
造型動作有較多的戲曲、武術元素動作特點,擰、傾動勢較為常見。通過腰部、胯部的前后轉動使上身與下身不在統一平面或向前向旁的傾倒,產生出多種造型。在這些造型的基礎上,進行多個動作的連接展示,此類動作藝術加工的痕跡較大,具有舞臺表演的特征。多出現在人物上場,自我展示,單獨唱段等時間出現,有個人能力展現的特點,也具有炫技的成分存在。使用道具做快速的旋轉,如‘三劍花’之類。
總體來說,上身動作運動幅度較大,前、后、左、右均有體現,動態沖擊力較強,力點明顯,韻律不多。
2、下身動作。在動勢方面:由于上身動作的特點,下身動作多以控制重心為主。小腿較為靈活,能夠快速的移動,膝關節受力強,多在彎曲的狀態下,降低重心,起到穩固的作用。胯部多為不動,配合上下身的協調。動作、造型方面有:弓步、馬步之類屈膝動作。足部動作造型有虛實之分,虛步為沒有重心,實步有重心。除去跳躍的動作之外,腿部幾乎沒有抬起完成的動作。腿以支撐身體重心的變化為主要目的。
3、步伐與跳躍動作,多種步伐交替出現,集體完成的較為統一、固定,少見跳躍。如:上場時的前虛點行進步:單腳前虛點地,之后抬起向前落下,換另一只腳前虛點地,交替行進。此步伐運動幅度小,節奏平緩,無跳躍感,儀式感較為強烈。左右后踏步:左右腳交替向側后方向踏步,此步伐多在圈的隊形上完成,眾人集體做,常配合著唱腔一同進行。個人完成的動作變化多樣,沒有固定樣式,多根據個人能力進行臨場發揮式的出現,統一比對之后有這樣的特點:小腿和腳的快速、小巧的跳躍式運動,表現急切的心情,出征、殺敵之前,也會在逃跑之時運用此步伐。大幅度的單、雙腳跳躍,在對打時,雙方你上我下,腳下運動幅度極大,多伴有跳躍性動作,身體位置交換頻繁。
二、體態動律特征
體態是指身體的姿態;動律是指運動的規律。體態和動律是舞蹈形式上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對某一舞蹈形態分析的基礎,是舞蹈動作運動的規律所在。在舞蹈技術理論上來看,對形態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們認清“這一個”區分“那一個”,是與他者(舞種)根本區別所在;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對形態分析,可以發現和理解“動作背后”更多的人文知識和信息。在舞蹈形態的層面對體態和動律進行分析,將有利于對該舞種風格的掌握。根據美國舞蹈人類學家羅伊斯的觀點:“風格是人們通過組合一些事物從而標示出他們身份認同的整個復合特征。它往往是由符號、形式以及潛在價值觀組成的,包括:衣服、語言、音樂、舞蹈、房屋類型以及信仰等外顯的形式與符號。這些形式和符號又是被價值包括友誼、宗教倫理和教化所支撐的。”[2]
文化的不同導致行為方式的差異,行為方式的產生必定有文化因素的影響。“舞蹈風格可看作是通過人們的身體動作與行為方式對群體文化特征與精神的投射。精神氣質也是風格化的。”[3]什么樣的文化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機制,就會有相應的行為方式、運動習慣。分析今天屯堡文化的樣式,必定要從600多年前的那場戰爭開始,因為有了大明王朝“調北征南”的軍屯和“調北填南”的民屯,才會出現今天的屯堡村落。安順地區的屯堡人多是來自今天安徽、江蘇一帶,至今仍然保留有獨特的衣著、語言、建筑等生活習慣。他們不同于周邊的少數民族,也不同于今天的漢族,自稱為“老漢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由于他們是來自于江南、中原地區,有高于提高貴州土著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從環境的角度來分析,因為駐扎在安順這個地理位置優越,地式平坦,河流交匯,農業生產能力高于貴州其他的地區。從人文的角度來看,由于大量軍士的存在,“忠義”思想是大家的共識,在意識方面產生強大的“內聚力”。在這樣的形式下,其文化有較高的優越性,在時間的長河中,才未被完全同化,并保留至今。但也必須提到的是,文化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有交流、融合、變遷,只不過地戲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保留至今。通過屯堡人的身世來源分析,我們發現:尚武精神和忠義思想是今天屯堡文化的高度凝練,轉化為外在形式就是地戲的表演。只演歷代的戰爭戲,不演生活戲、宮廷戲等,表現歷史人物以關羽、岳飛這樣的忠臣為最多,只跳英雄人物英勇殺敵,不跳英雄人物倒霉、不幸的內容是最好的說明。
在尚武精神和忠義思想及山區農耕文化的多重影響下,地戲表演者呈現的體態為:身體軀干部姿態呈現出自然彎曲,略有前傾之感,頭部略微上翹,雙腳在自然站位的基礎上有所擴張。亮相時,往往是一只腳的重心,進可攻、退可防。動律為:上身動作千變萬化,腳下運動靈活自如。上身動作多與道具結合產生,以直線、弧線運動,曲線未曾發現,動作力點單一、明顯,表意性強。重心始終平穩控制,隨重心移動產生相應步伐或跳躍,‘根’在腳下,表現出:穩、沉特點,快速運動起來有‘急如風’之感。技巧動作的英武感強烈。
地戲是貴州屯堡人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和族群特質的儺戲活動,傳承幾百年來以口傳身授的方式成為貴州屯堡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生動形象地記載了屯堡人的來歷、社會生活和宗教信仰,是屯堡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交流、團結族群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當地群眾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儺舞也成為屯堡人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對其中動作的分析、研究必將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戲的保護和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第31頁
[2]陳正府.《反排—說—舞》.中央民族大學2007屆碩士論文, 第70頁
[3][美]格爾茨.《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2002 年版,第153頁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