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傣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 引言
舞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文化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狀態和樣式。民間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間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特色、表演技巧、肢體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遠和厚重文化內涵的反映,如果只關注舞蹈形式的絢麗、結構的精密、表現手法的完美而忽視舞蹈背后文化內涵的價值,是無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內涵的。因此,我們在研究傣族民間舞蹈時,應對其民族文化內涵給予高度重視。
二、安詳、舒緩的動律
傣族舞蹈蘊藏著神秘而濃厚的民族氛圍,有極高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極盡東方韻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奪目光彩,充滿著平和、恬靜、雋永、含蓄的風格,樸實自然毫無雕鑿之感。舞蹈動作中那些人體的頭、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個關節都盡量彎曲,使整個體態由多種曲線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無論手的推拉和腳步起伏的動作,還是孔雀舞中的美麗造型的流動美,都具有造型豐富而個性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會使人們感到秀麗山河的自然律動美,還會使人們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寧靜祥和,樸實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對恬靜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間舞蹈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情內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腳以及頭都極富有表現力,下體多保持半蹲狀態,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與手臂形成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舞時雙腿半蹲,雙手叉腰,上身向旁傾斜為基本舞姿。舞時一般前腳掌著地,但不強調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時輕而穩。傣族舞除下肢有豐富的步伐、小腿的靈活運用外,手和上身豐富的舞姿也極具特點,手式多樣,同一姿態,同一動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義。在動態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勻的節奏中,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輕擺;舞步的踏或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地等,是動律的基本特征。這種均勻的舞蹈動律中,有孔雀輕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緩、穩健的步態,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創造。而且,這些動態形象,是在象腳鼓、銘、鈸等樂器和諧打擊的伴奏樂聲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賞心悅目,沁人心脾。象腳鼓發出的“崩、巴、比、潑”等音響形成各種鼓點,緊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動作變化。鼓的節奏平穩、綿延的樂音和舞蹈均勻的動律相呼應,增強了安詳的氣氛和熱帶的風情。這種靜態的雕塑感和柔中帶剛的動態舞蹈韻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靜態的造型美,又有動態的韻律美。以上說明了傣族舞蹈的內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與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條件、民族性格、生產方式、審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識分不開的。
三、“三道彎”和“一順邊”的舞姿造型 “三道彎”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順邊”的美,則源自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兩者融合后形成的體態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這是傣族民間舞蹈的又一特點。
“三道彎”的舞姿造型表現在舞蹈中為:保持半蹲狀態下腿部做韌性屈伸與顫動,手臂、身體、腿部都是“三道彎”的特殊動作與造型,這一舞姿特點,一直保持下來。現在還可以在“軟舞”(嘎溫)中窺見過去跳舞時的一些蹤跡。相比傳統的孔雀舞,經過創新改編的孑L雀舞表演,演員取掉了面具,加強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這種鮮明的曲線特征除了其他相關因素外,讓人聯想起它與小乘佛教的靈動教義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更進一步地發展完善了。
過去,傣族在秋收后揚場中不使用風車,而是兩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風的方法篩選稻谷,這種篩法就是別致的一順邊的動態。當她們右手高舉篾扇的同時,右腳亦彎曲并高高抬起,然后 ,手腳同時向下用力地扇風,身體由右方向左側轉動,左手扇風時,姿態和轉動與右手一致 ,都是手腳同出一側,作為舞姿造型的一順邊,又和審美情趣有關。“一順邊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動律和形態,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這種文化現象。而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在于“三道彎”和“一順邊”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詳、舒緩的動律中體現出來,成為民族審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動態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間舞蹈中,“孔雀舞”“象腳鼓舞”廣泛流傳,傣族視孔雀為神鳥,視大象為圣象。把孔雀大象這些珍禽異獸升華到舞蹈藝術意境,是傣族民間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氣候及自然條件關系,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熱帶森林中的珍貴動物,它和孔雀一樣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愛。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大象之國”。唐·樊綽《蠻書》說傣族地區“象大如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象不僅可以耕田,還可以搬運木材,負重至遠,甚至可以組陣打仗,象皮還可以制成堅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當成財富的象征,傣族人對象的崇拜滲透到傣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傣族人民長期與象和睦相處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眾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內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愛水,勤于洗濯,對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態似水樣平和溫靜。傣族民間舞蹈普遍平和溫靜,正顯示出水文化的這一特征。說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傣語稱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邁”。傣語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歡度新年的時候,要舉行熱烈而隆重的潑水祝福活動,外地人都把它稱為潑水節。
傣族人民對水有著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無比的真誠。從流傳下來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謠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特點。傣族 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他們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這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待人禮貌溫和,但外柔內剛,聰明又幽默詼諧像水一樣,有時潺潺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洶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豐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特點,傣族舞蹈動作,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瀟灑輕盈的篾帽舞,靈活、驕健、敏捷,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動作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 ,也是水文化的表現。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動律手、腿、身體都是“三道彎”的動作造型特點,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溫情的表現。
這從上世紀 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水》這一舞蹈節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這個在傣族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的節目,它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久演不衰,就是因為她深刻地表現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別人模仿表演《水》時,觀眾們常常感到和刀美蘭相比大為遜色,這種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藝術表演者對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
參考文獻:
【1】張大鳴.傣族生態環境與傣族舞蹈.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張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3】李贊等.論中國民間舞藝術【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1.
【4】王鋒,張曉琴.中國少數民族風情游叢書一一傣族.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