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
“哥特式藝術”最早出現的領域是建筑而非戲劇文學。早在十二世紀的法國,為了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表現基督教的神圣與莊嚴,以教堂為代表的建筑率先開始出現大量尖拱或稱尖拱券的造型藝術。這種直刺蒼穹式的建筑規制旨在表現教堂的神性,通過高聳入云的建筑拱頂實現靈魂飛升天堂的美好愿望。隨著時間推移,教堂與墓地、天堂與死亡等存在內在關聯的事物或意識的外緣逐漸擴展,哥特式建筑在其宏偉神圣外形之下開始隱含了更多神秘、幽深甚至黑暗的內蘊。而人的天性中對神秘事物本能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則讓這些晦暗不明足以產生致命吸引力,并且迅速向建筑領域之外衍伸,尤其是戲劇文學開始充分汲取其中營養而形成了哥特式藝術手法,且代代相傳延伸至今。
一、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的主要特點
與傳統戲劇文學中更多見明快、亮麗的暖色調或冷暖搭配的表現色彩不同,英美戲劇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更傾向于冷色調的運用,尤其是場景、環境常見黑夜般的暗沉。這種相對陰冷的主色調極易使受眾產生寒冷、晦澀、神秘甚至恐怖的觀感與情緒。而在這種藝術手法下創作出的角色則有不少非主流的個性特質,如亦正亦邪的性格或行事作風、喜怒不定甚至略顯癲狂等。
這種非典型的戲劇藝術往往不會出現合家歡式大團圓結局,或者在戲劇沖突中正邪難辨甚至正不壓邪。然而正是這種“unhappy ending”式的藝術構架,卻恰好體現出了真實生活本質上存在的復雜性、難解性。一方面避免了非黑即白式的簡單結構容易出現的審美疲勞問題,另一方面則以更多灰色元素的不確定性、未知性而讓受眾產生更加強烈的好奇心、追逐感。從而讓戲劇中不斷埋下或明或暗的伏筆,也就讓受眾的注意力如影隨形、片刻不離。
二、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
(一)在主題、沖突中的滲透
這在眾多以復仇為主線的戲劇文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和清晰。這類戲劇文學的故事主線或矛盾沖突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意義。但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黑暗、陰森或恐怖,則是為了讓最根本的主題得到最大程度的凸顯或放大,就如同黎明前總有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但其反而會格外映襯出黎明的光與亮一般。
比如莎翁的《哈姆雷特》中老國王的幽靈在午夜的塔頂顯現,濃重的霧氣里若隱若現的輪廓與刺骨的寒意不斷加深守夜士兵的恐怖體驗。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引導,無論讀者還是觀眾都會自然而然地對后續故事情節的發展充滿期待。再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含冤入獄的水手在暗無天日的伊夫堡中被囚禁十四年后,如同鳳凰涅槃般化身成“基督山伯爵”展開了既充滿智慧又快意恩仇的復仇行動。而在伊夫堡中最初的一段時間、在未得到法利亞神甫的教育與指導之前,愛德蒙經歷了“最初很高傲”、“從高傲的頂端一交跌了下來”、“漸漸地,心頭充滿了陰郁”、“竭力的自制以后狂怒”、“開始想到了自殺”一系列如同從人間到地獄的過程,也是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而此時的黑暗與恐怖正是為其后續的一飛沖天進行鋪墊,并讓受眾對復仇充滿期待。
(二)在角色刻畫中的滲透
哥特式藝術手法塑造的角色往往是非主流的英雄式人物,其個性多元甚至正邪難分,且在外形上常常出現與普通人相比非常典型的符號化特征如面色蒼白或黝黑等。同時,由于這些角色常常會有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而這些艱難坎坷造就了人物與眾不同的行事方法。但正是這樣不走尋常路的言行舉止讓哥特式藝術手法下的戲劇人物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個性魅力,從而讓受眾對其愛不釋手。
比如“基督山伯爵”,“雖然他的臉色蒼白得像死人,但這個人的臉實在是很漂亮;他的眼睛閃閃發光,像是具有穿透力似的……但那種蒼白的臉色是很顯眼的,仿佛他曾被長期囚禁在一座墳墓里,以致無法再恢復常人那種健康的膚色了。”這里的“臉色蒼白的像死人”、“仿佛他曾被長期囚禁在一座墳墓里”并非是簡單地進行外貌描寫,而是暗含了對其早年慘痛生活經歷的隱喻。正是有了仿佛來自于地獄的外貌,基督山伯爵的復仇行動才顯得既超凡脫俗但又在情理之中,只是這一切皆非尋常普通人能夠成就之功。
(三)在環境、背景中的滲透
在環境或背景營造中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十分常見。這些充滿晦暗色調與神秘甚至可怖的場景經常能夠讓人物角色或戲劇主題得到充分的反襯與烘托,從而讓受眾產生刻骨銘心般的記憶。
比如由暢銷小說改編的影視戲劇《哈利·波特》中,幾乎由始至終貫穿著哥特式藝術手法描繪而成的大小場景。尤其是隨著主人公哈利漸漸成長起來,開始不斷面對伏地魔的挑戰時,哥特式場景的展現更加驚心動魄。比如《阿茲卡班的囚徒》開始部分,哈利乘坐霍格沃茲號火車前往魔法學校時,中途忽然遭遇停車。伴隨著寒氣漸漸在車窗上凝出冰霜,攝魂怪巨大又飄忽不定的黑色身影開始出現在車窗外甚至車廂里。這正如同其后不斷出現的人物臺詞“空氣變的寒冷,仿佛一切歡樂都消失無蹤”所描繪,陰森恐怖的攝魂怪不僅讓整個環境的基調變得格外可怕,也預示了主人公即將面對的危險與不測。
三、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鑒賞策略
欣賞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應當遵循辯證客觀、冷靜理性的原則與態度。由于這一藝術形式常常在不同評論者處得到近乎相反的評價,故而受眾面對哥特式藝術創作下的英美戲劇應當學習一分為二的鑒賞策略。
比如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哥特式戲劇文學并不會完全脫離主流價值觀的基礎或主線,但可能在具體的表現手法與舉措等方面顯得比較另類或非典型。因此受眾不能簡單地從藝術表象上魯莽地推斷作品的優劣,尤其不能僅憑其中一個段落或人物的表現妄下斷言。相反,欣賞哥特式戲劇需要盡量全面客觀地分析,尤其需要從角色或故事的歷史背景中深入挖掘其中暗藏的關鍵點。此外,哥特式藝術手法擅長描繪多元、多面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內涵,這是為了表現人物或故事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甚至在某些時候暗藏著現實主義題材與主張。但由于創作者表達方式相對隱晦,受眾需要更加辯證地進行分析判斷。
作為一類影響深遠的藝術手法,哥特式在英美戲劇文學中已經存在了相當久遠的時間。現代欣賞者應當以更加理性、尊重的眼光認真了解和掌握其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形式,這不僅是一個成熟的鑒賞者應有的原則和態度,也是為了更好地體驗與領悟創作者的初衷與目的。
四、結束語
以神秘與黑暗為代表的哥特式藝術是英美戲劇文學中相當奇葩又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莎翁時代亦或是二十一世紀都不乏哥特式藝術元素的滲透與體現。英美文學滲透哥特式藝術手法不僅旨在通過環境、背景、故事情節等的著力渲染以烘托并突出戲劇藝術的情感表達,也在通過對眾多非主流人物角色的刻畫展示復雜的人性與多面的人物性格。了解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能夠幫助受眾更好地認知這一特殊藝術的形式和內涵,從而能夠以更加全面、辯證的視角,對這類戲劇文學進行分析與理解。
參考文獻:
[1]王艷艷.英語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論略[J].戲劇文學,2016(06):109-112.
[2]李紅琴.英美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論略[J].語文建設,2015(05):27-28.
[3]王美敬.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與經典作品賞析[J].語文建設,2014(09):16-17.
[4]丁玉寶.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探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4(12):116.
一、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的主要特點
與傳統戲劇文學中更多見明快、亮麗的暖色調或冷暖搭配的表現色彩不同,英美戲劇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更傾向于冷色調的運用,尤其是場景、環境常見黑夜般的暗沉。這種相對陰冷的主色調極易使受眾產生寒冷、晦澀、神秘甚至恐怖的觀感與情緒。而在這種藝術手法下創作出的角色則有不少非主流的個性特質,如亦正亦邪的性格或行事作風、喜怒不定甚至略顯癲狂等。
這種非典型的戲劇藝術往往不會出現合家歡式大團圓結局,或者在戲劇沖突中正邪難辨甚至正不壓邪。然而正是這種“unhappy ending”式的藝術構架,卻恰好體現出了真實生活本質上存在的復雜性、難解性。一方面避免了非黑即白式的簡單結構容易出現的審美疲勞問題,另一方面則以更多灰色元素的不確定性、未知性而讓受眾產生更加強烈的好奇心、追逐感。從而讓戲劇中不斷埋下或明或暗的伏筆,也就讓受眾的注意力如影隨形、片刻不離。
二、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
(一)在主題、沖突中的滲透
這在眾多以復仇為主線的戲劇文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和清晰。這類戲劇文學的故事主線或矛盾沖突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意義。但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黑暗、陰森或恐怖,則是為了讓最根本的主題得到最大程度的凸顯或放大,就如同黎明前總有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但其反而會格外映襯出黎明的光與亮一般。
比如莎翁的《哈姆雷特》中老國王的幽靈在午夜的塔頂顯現,濃重的霧氣里若隱若現的輪廓與刺骨的寒意不斷加深守夜士兵的恐怖體驗。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引導,無論讀者還是觀眾都會自然而然地對后續故事情節的發展充滿期待。再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含冤入獄的水手在暗無天日的伊夫堡中被囚禁十四年后,如同鳳凰涅槃般化身成“基督山伯爵”展開了既充滿智慧又快意恩仇的復仇行動。而在伊夫堡中最初的一段時間、在未得到法利亞神甫的教育與指導之前,愛德蒙經歷了“最初很高傲”、“從高傲的頂端一交跌了下來”、“漸漸地,心頭充滿了陰郁”、“竭力的自制以后狂怒”、“開始想到了自殺”一系列如同從人間到地獄的過程,也是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而此時的黑暗與恐怖正是為其后續的一飛沖天進行鋪墊,并讓受眾對復仇充滿期待。
(二)在角色刻畫中的滲透
哥特式藝術手法塑造的角色往往是非主流的英雄式人物,其個性多元甚至正邪難分,且在外形上常常出現與普通人相比非常典型的符號化特征如面色蒼白或黝黑等。同時,由于這些角色常常會有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而這些艱難坎坷造就了人物與眾不同的行事方法。但正是這樣不走尋常路的言行舉止讓哥特式藝術手法下的戲劇人物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個性魅力,從而讓受眾對其愛不釋手。
比如“基督山伯爵”,“雖然他的臉色蒼白得像死人,但這個人的臉實在是很漂亮;他的眼睛閃閃發光,像是具有穿透力似的……但那種蒼白的臉色是很顯眼的,仿佛他曾被長期囚禁在一座墳墓里,以致無法再恢復常人那種健康的膚色了。”這里的“臉色蒼白的像死人”、“仿佛他曾被長期囚禁在一座墳墓里”并非是簡單地進行外貌描寫,而是暗含了對其早年慘痛生活經歷的隱喻。正是有了仿佛來自于地獄的外貌,基督山伯爵的復仇行動才顯得既超凡脫俗但又在情理之中,只是這一切皆非尋常普通人能夠成就之功。
(三)在環境、背景中的滲透
在環境或背景營造中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十分常見。這些充滿晦暗色調與神秘甚至可怖的場景經常能夠讓人物角色或戲劇主題得到充分的反襯與烘托,從而讓受眾產生刻骨銘心般的記憶。
比如由暢銷小說改編的影視戲劇《哈利·波特》中,幾乎由始至終貫穿著哥特式藝術手法描繪而成的大小場景。尤其是隨著主人公哈利漸漸成長起來,開始不斷面對伏地魔的挑戰時,哥特式場景的展現更加驚心動魄。比如《阿茲卡班的囚徒》開始部分,哈利乘坐霍格沃茲號火車前往魔法學校時,中途忽然遭遇停車。伴隨著寒氣漸漸在車窗上凝出冰霜,攝魂怪巨大又飄忽不定的黑色身影開始出現在車窗外甚至車廂里。這正如同其后不斷出現的人物臺詞“空氣變的寒冷,仿佛一切歡樂都消失無蹤”所描繪,陰森恐怖的攝魂怪不僅讓整個環境的基調變得格外可怕,也預示了主人公即將面對的危險與不測。
三、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鑒賞策略
欣賞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應當遵循辯證客觀、冷靜理性的原則與態度。由于這一藝術形式常常在不同評論者處得到近乎相反的評價,故而受眾面對哥特式藝術創作下的英美戲劇應當學習一分為二的鑒賞策略。
比如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哥特式戲劇文學并不會完全脫離主流價值觀的基礎或主線,但可能在具體的表現手法與舉措等方面顯得比較另類或非典型。因此受眾不能簡單地從藝術表象上魯莽地推斷作品的優劣,尤其不能僅憑其中一個段落或人物的表現妄下斷言。相反,欣賞哥特式戲劇需要盡量全面客觀地分析,尤其需要從角色或故事的歷史背景中深入挖掘其中暗藏的關鍵點。此外,哥特式藝術手法擅長描繪多元、多面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內涵,這是為了表現人物或故事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甚至在某些時候暗藏著現實主義題材與主張。但由于創作者表達方式相對隱晦,受眾需要更加辯證地進行分析判斷。
作為一類影響深遠的藝術手法,哥特式在英美戲劇文學中已經存在了相當久遠的時間。現代欣賞者應當以更加理性、尊重的眼光認真了解和掌握其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形式,這不僅是一個成熟的鑒賞者應有的原則和態度,也是為了更好地體驗與領悟創作者的初衷與目的。
四、結束語
以神秘與黑暗為代表的哥特式藝術是英美戲劇文學中相當奇葩又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莎翁時代亦或是二十一世紀都不乏哥特式藝術元素的滲透與體現。英美文學滲透哥特式藝術手法不僅旨在通過環境、背景、故事情節等的著力渲染以烘托并突出戲劇藝術的情感表達,也在通過對眾多非主流人物角色的刻畫展示復雜的人性與多面的人物性格。了解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能夠幫助受眾更好地認知這一特殊藝術的形式和內涵,從而能夠以更加全面、辯證的視角,對這類戲劇文學進行分析與理解。
參考文獻:
[1]王艷艷.英語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論略[J].戲劇文學,2016(06):109-112.
[2]李紅琴.英美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論略[J].語文建設,2015(05):27-28.
[3]王美敬.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與經典作品賞析[J].語文建設,2014(09):16-17.
[4]丁玉寶.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探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4(12):116.


戲文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