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舞美形式
論舞美形式
目前,從現代戲劇舞美外部形式的創作來看,設計師或多或少地還是徘徊在學習和借鑒一些優秀傳統形式上,其設計作品免不了會有形式惰性的影子,即便如此,許多成功的作品仍不失為優秀的舞美設計,也就是說,創新的形式不一定是成功的設計;成功的設計必定有所繼承、借鑒和創新。有繼承才有發展,有借鑒才有開拓,在一定程度上,“形式惰性”并不是完全需要否定的東西。
在現代戲劇舞美的外部形式處理中,“空黑背景”算是一種常用的手法了,然而,不同的設計師,依據不同的戲劇體裁及導演對整體演出樣式的不同要求,可塑造出斐然不同的舞臺藝術效果。以我省著名設計師的作品為例:京劇《紫英》中的舞美設計就是以空黑背景為基調,全劇運用了許多多維空間的處理手法,結合寫實的設計風格,甚至在最后破除了空黑背景,給人一種十分震撼的藝術效果。如果說這一設計屬于具象設計的話,那同樣是運用了空黑背景為基調的湘劇《深宮欲海》(1986年演出),在設計中沒有具象的布景形象,完全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舞美設計,兩個灰黑色的高大柱體和一個多級的高階梯,結合燈光的嚴謹控制,構成了該劇全部的舞美要素,三件幾何形體演繹了全劇的環境與空間,包括人物的心理空間。
空黑背景作為一種舞美形式,在上述兩個設計中并不是設計的全部,設計師在量體裁衣的原則下,充分結合了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最終形成完全不同的演出樣式,對于這種多少含有“形式惰性”影子的優秀設計,我們還能有什么可“指責”嗎?
二量體與裁衣
在戲劇舞美設計中,“因戲制宜、量體裁衣”是設計師在創作中尋找舞美外部形式處理的一條重要原則,如果脫離了這條原則,其結果不是“以景壓人”就是“無景托人”。
量體就是要量好戲劇個體之體,量好劇本體裁、內涵與戲劇主題之體,“以景壓人”是設計師在量戲劇個體時偏離了尺度而小題大作。比如一部內涵本不是很多的戲,其舞臺上卻充斥著可有可無,甚至多余或妨礙舞臺行動的一堆裝置或布景。我們常說的“以景托人”是戲劇演出中人與景之間比較和諧統一的范例,但如果設計師對戲劇之體度量不足,其豐富的內涵和戲劇主題的升華就無法以景物、燈光、道具為載體的視覺形式表現出來,“以景托人”就無從談起,跌入“無景托人”的局面。如《白毛女》山洞這場戲沒有了那一束強烈的“陽光”射入山洞,“太陽出來了”這一主題的升華就會顯得缺乏藝術的感染力度,所以,“量體裁衣”是從劇作、表導與外部形式三位一體所構成的形式邏輯統一中尋找舞美外部形式的處理,也就是綜合性的和諧統一。
“量體裁衣”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包括經濟的、物質材料的、硬件的等因素。戲劇創作的工作條件有一個非常現實的整體情況,就是縣級比地市級差,地市級比省級差,省級比國家級差。實際上,什么劇種?哪個級別?都會對戲劇舞美創作的量體裁衣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是無法逾越的影響。一個比較成熟的設計師,在這些藝術創作的局限中,往往會探索出一些比較切合實際的“量體裁衣”;像“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小制作,大效果”甚至“形式惰性”,對中小劇團的戲劇舞美創作仍有很強的運用價值。

舞蹈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