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由神曲《忐忑》引發的“忐忑”審美以及“神化”審美
討論由神曲《忐忑》引發的“忐忑”審美以及“神化”審美
摘要:神曲《忐忑》一時間以其奇怪的形式和演繹方式(唱腔、唱調,演唱者龔琳娜的獨具一格的風格)紅遍大江南北。本文分析了此曲的結構以及人們的審美視角。
關鍵詞: 《忐忑》;龔琳娜;無歌詞;神曲;審神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126-02
娛樂至上的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紅遍大江南北那婀娜多姿的芙蓉姐,到打扮雷人乞丐模樣的犀利哥,從頭插一朵大花的楊二車娜母,到迅速躥紅五湖四海的各位偽娘,從自信爆棚的“彪悍鳳姐”,到現如今我們討論的唱神曲的神“角”——旅德歌手龔琳娜。
龔琳娜何許人也?
新近認識她的人多半是從她的那首神曲《忐忑》開始的。
那么,何謂《忐忑》,此曲又因何而紅呢?
但凡是粗略看過《忐忑》視頻的人多會捧腹。一位樣貌可謂是稍有幾分遜色的歌手將滿臉涂彩,十分認真地在演繹一首無人能知無人能曉的歌曲。演唱者豐富的表情,溜圓的眼球,時上時下的雙手展示了這支曲子豐富的詮釋度和演繹力。該曲在鏗鏘有力的一呵聲中結束,頗有些戛然而止、余音繞梁之感。此曲沒有歌詞、節奏忽快忽慢,延長著者龔琳娜不但臉不紅、氣不喘,還能融合京劇里多種角色來演出。從小學聲樂的她是貴州貴陽人,曾被授予“民歌狀元”的封號,后嫁了位德國作曲家,即這首《忐忑》的作者老鑼。此曲騰空出世后,模仿者絡繹不絕,包括王菲、陳奕迅等大牌歌手,都曾經挑戰模仿,因其難度太高,還未有人挑戰成功。據說,杜汶澤的太太把他演唱《忐忑》的視頻發到了網上,于是出現了史上最經典的“斗雞眼”版《忐忑》。而梁靜茹也翻唱了一個據說是“史上最斯文”的版本,而在賀歲片《最強喜事》里還買了該曲的版權來娛樂一把大眾,鬧得更是滿堂烘烘。許多網友說此曲十分之“給力”。這是他們聽完這個曲子之后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一些相對特別的,有的網友說:“我聽了好多遍,感受也隨之發生變化,我想用‘七心’來概括這個歷程,即心驚肉跳——心有余悸——心花怒放——心曠神怡——心悅誠服——心領神會——心照不宣”。還有網友說:“通過《忐忑》,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音樂感受,其實早就被程式化的旋律和程式化的表現形式禁錮多年,突然有這么一道閃電劃過積云厚重的天幕,石破天驚之余,那種生命本真的抒發、原始的力量和幽默感,讓我有一吐胸中塊壘的痛快!”……(1)
“將神曲進行到底!”是他們的普遍愿望。他們認為,龔琳娜就是音樂界的周星馳——表面滑稽,內里深沉,傳遞著深邃的中華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巧辯、哲思。
然而反對的聲音就認為龔琳娜是在踐踏藝術。認為她在民樂器的配合中,演唱了一首在國際聲樂界流行的無歌詞,極似“亂哼哼”的《忐忑》。之所以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乃至被評為“神曲”,更多地在于龔琳娜的表情:因為唱得過于投入,她的表情實在是太夸張了:時而驚訝、時而喜悅、時而沉思,由于表情變化過快,乃至于充滿了喜感。而后面吹民族樂器的大哥更是激動,吹到節奏快處還青筋暴突。再加上電視臺在后面配的一本正經的字幕,就顯得更有趣了:“《忐忑》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個音色在極其快速的節奏中變化無窮,夸張變形,獨具新意,這首作品剛剛榮獲了歐洲舉辦的聆聽世界音樂作家作品演唱大獎。” 《忐忑》出自德國作曲家老鑼之手,因為長年研究中國傳統民樂,老鑼甚至比真正的中國音樂人還要拿手。“這已經是四五年前的舊作了,當時他寫出來拿給我,唱得我上氣不接下氣,我覺得自己的心都快跳出來了。”這個感受是龔唱此歌時的真實體驗,所以才把此歌起名《忐忑》。《忐忑》一出,就有無數網友摩拳擦掌競相嘗試。會唱歌不會唱歌的都可以來模仿,懂音樂不懂音樂的都可以懂得《忐忑》。追“奇”斗“怪”成為了時尚!此時此刻的人們,或許,在彼時他們無法完成模仿芙蓉姐姐說話和跳舞的“重任”、或許他們也無法超越彼時“鳳姐”那前300年和后300年縱橫捭闔之勢。但此刻,他們由于自身的審美價值的選擇或者由于時間和歷史的選擇,讓他們從“審丑”蛻化(退化)到了如此審“神”?無神不審,無神不歡! 于斯“神曲”面世,粉絲追捧者眾,(藝人)競相模仿者眾,一股追“奇”斗“怪”之風,由《忐忑》翩然而至《丟丟銅》。這不能不讓人想到,是不是歌壇又生“芙蓉姐姐”與“鳳姐”?而今,茫茫受眾一窩蜂地追捧“超人”般的演唱速度、“百變”的演唱者表情滑稽感、“雷人”的歌詞難度,“達人秀”似的嗓音變化,這是不是說明人們的審美觀念又從“審丑”墮入了“審怪”之境?
所謂“音樂是流動的書法,書法是凝固的音樂”。如此“給力”的音樂在于它的“場值”足夠的大、足夠的多。在后現代主義的空間中,所有的這些具有解構意義的音樂文本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值得去探究的客體。(2)我們需要重估一切價值,如瓦格納,嚴重地敗壞了音樂,把音樂看作是刺激疲憊精神的手段——因而他使音樂患病了。(尼采悲劇的誕生) 在一切排列有序的現代工業鏈條組成的工業文明社會中,后現代主義其解構的意義就是從有序中尋出錯亂的順序,從排列中整合出雜亂無章的狀態,解構我們所自然而然接受的整齊、干凈、有秩序、講條理的生活樣貌。反映在工作環境中,就是一派流水線的,整齊劃一的程序。但是,后現代文明,不許時刻遵守這些規章條例。還生活以復雜的原貌。或是將其變得更復雜,或是將其變得更自在隨意。無獨有偶,每日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也應該在這樣的一種后現代的呼吁之下稍稍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不必每日都怎樣,不必每天必須干嘛……用凌亂的狀態來點綴生活為什么不會更好呢?說不定,那就是最符合事物原初的狀態的。說到龔琳娜的歌曲和她的老公老鑼。在大家都朝向臉譜式的狀態唱歌和創作的時候,龔夫婦摒棄了人們常走的路,而是另辟蹊徑,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歌唱家放身于自然之中,懂得中國音樂的老鑼則運用配器、旋律音節、伴奏型等來自由衍生。更值得一提的是,歌詞文本的無限再生性。其實,大量的運用嘆聲詞、擬聲詞,就是用充沛的感情來展示歌曲要傳達的內容。 那么,這些詞匯的大量運用,其實也是說明該文本的開放性和豐富性。
一、針對神的場/能量/力的方向
在《美學散步》中,宗白華先生說“我們的宇宙既是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生命節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是流蕩著的生機氣韻。”(3)而易經《說卦》也同樣說陰陽之道: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4)在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于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道”或“氣”類似。由古至今,音樂都承載著平衡陰陽的作用。在管建華教授的《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這本書中,對于陰陽的審美辯證進行了詳盡的分析。“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京劇行當中 生、旦、凈、丑等角色,就具有不同音樂能量形式的表達功用,這也充分體現出陰陽相生的各種音樂能量形式的整合,也是不同人物性格于音樂能量的整合。”(5)
不同行當不同的打扮,也有著不同的場域和不同的能量。《忐忑》就是一個“雜糅”的產品。雜入“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不同音色,使得能量場與眾不同。或者,在每個人的嘴中都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因為不同的角色、力量、色彩、能量值等。所以,從演繹的角度上說,此曲是獨一無二的。對于龔夫婦是如此,對于自娛自樂翻唱的我們更加是如此。每個演唱者的“陰陽之和,情感直覺”都各不相同,所以呈現出的場/力量/能量也各自不一。
二、針對神“歌詞”
因為神秘,所以神奇!
號稱是你聽了一萬遍,也聽不出唱的唱什么。整首歌曲無一句歌詞,多是龔琳娜根據京劇唱白發揮的咿咿呀呀,網友針對歌詞競相討論。“得兒得兒得兒唉呀喲哎呀”“阿姨壓抑帶個刀”“帶個刀帶個刀帶個刀帶個刀……”
談及《忐忑》的無歌詞, 其實最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就是同樣獲得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年輕歌手周鵬 (薩頂頂)。在歌手薩頂頂獲得沉寂了六年潛心研修詞曲后,她以“無詞歌”打動人心,憑借中國元素和電子聲音,迅速在歐美市場躥紅,紅遍歐陸,引起陣陣“薩風”。無字無詞歌的創作方法是無獨有偶, 龔琳娜的此曲《忐忑》則正是這樣一首沒有歌詞的音樂。所謂音樂即是語言,龔曲向薩曲致敬,并且展現出的是更大的可能性、更開放。
就其“咿咿呀呀”的擬生詞的演唱,有人總結出她在不同時間內的變化,但是,這個歌詞不能承擔“表意”作用。也就是說,即便是我們聽出所謂的可供記錄的歌詞也會因為其在漢語語詞當中并不能夠傳達意義,不能夠表達作者要表達的東西而失去其“所指意義”。
三、眾家話“神”
在《忐忑》之后,由龔琳娜與六位“聲靈合唱團”成員表演的無伴奏合唱《丟丟銅》登陸湖南衛視“元宵喜樂會”,“咿咿呀呀的囈語”《夢中忐忑》上了2011網絡春夜聯歡晚會,與此同時,在網上也再度刮起“龔氏旋風”。龔琳娜攜帶“聲靈合唱團”走到寶島臺灣演唱,同樣迎來陣陣熱浪。但是也有人因為其歌詞不明、曲調不明,而別人們叫做發“神經”的“神”曲。一面是倒它的力量,一面是挺它的力量。如此兩極的評論,二元化的評價就發生在這個紅得發紫的樂曲《忐忑》身上。
著名音樂人、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認為:“《忐忑》的走紅是因為創新的手法讓觀眾覺得新鮮,雖有獵奇的成分在,但龔琳娜的做法本身已經為傳統音樂賦予了新時代的時尚元素,而任何形式的創新都是值得鼓勵的。” “我們不能固守傳統,一成不變,有創新才會有進步。”(6)
復旦大學的教授顧曉鳴認為,《忐忑》的爆紅應從美學價值上認識“怪文化”。他認為,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社會允許有標新立異的東西出來。現在不僅允許特立獨行,而且還希望能夠出創意,這也是這會進步的體現。昔日《病梅館記》中的受批判者,如今可以大搖大擺地欣賞病梅,欣賞奇形怪狀花花草草。二是經過這么多年美學創意的開放,公眾已經開始習慣甚至追求某種怪誕風格。因為公眾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于是接受不一樣的文化也成為個人特質的體現。三是在今天這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絡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吸引眼球的重要性。所以,“怪文化”的流行是“內外夾攻”的產物,使得每個人都銳意求新、求怪。
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究竟誰能主“神”?還待眾眼定聲名!!
注釋:
(1)來源于網絡google.
(2)來源于網絡豆瓣網.
(3)同上.
(4)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第224頁.
(5)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第227頁.
(6)同上.樂曲結構,它是各種“曲式”中的一種:三部曲式,在節目將近結束的時候,又提到了“復合曲式”,即大的結構是三部曲式,而在三個部分的第一部分本身,又是一個小的三部曲式,這種大結構中套著小結構的,就是復合型曲式。假如三部曲式當中,每個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本身只是個“一部曲式”的話,當然就不是復合型曲式了.
參考文獻:
[1]滕守堯 主編.弗洛伊德的美學[M].四四川人民出版社.
[2]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M].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管建華.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的心路歷程[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