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綠洲絲路的暢通對西域樂舞的作用
古代綠洲絲路的暢通對西域樂舞的作用
① 綠洲絲路的暢通,為各綠洲的農業社會增加了貿易的因素。各隊商驛站展現出中轉市場的性質,促使其經濟日益繁榮。商業利潤的積累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必須的資金,從而使得一個個新興 的綠洲城邦成為經濟、文化中心,也促進了本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
②聚集在各綠洲城邦的王公貴族、商賈巨富們為了迎來送往的需要,將一些杰出的民間藝人召入王宮或私宅,使之成為專門從事音樂舞蹈的專業藝人。他們的藝術才華得到充分發揮,樂舞技藝也得到了系統整理、規范和提高的機會。
③綠洲絲路既促進了各綠洲城邦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又為連接亞、非、歐三大洲的鏈狀綠洲帶來了異國他鄉的音樂文化。在海上、空中交通尚未發達的漫長歷史時期內,這里是東西方交通的必經之地,也是東西方文化的撞擊點和交融區。這種由地理位置和生態條件所決定的開放的性格促進了綠洲音樂文化新的升華。
④在各商業集市手工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這又為多種樂器的問世和改良提供了足夠的技術力量。
⑤佛教、基督教(包括其中的聶斯托力派—景教)、祆教、摩尼教的教士們是往來于綠洲絲路的重要過客,這些宗教的傳播也與絲綢之路的暢通息息相關。各種宗教禮儀是音樂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克孜爾、犍陀羅、巴米揚等佛窟壁畫中可以見到大量天宮伎樂、以樂娛佛的生動畫面,留存至今的大量有關佛曲、梵唄、宣贊、變文的資料都是佛教利用音樂作為宣傳教義重要手段的明證。存在于基督教禮儀之中的唱詩已為世人所熟知,祆教的創始人蘇魯阿斯德竭力提倡“保護圣火,頌唱圣歌”。吐魯番出土的回鶻文摩尼教經文上繪著彈奏琵琶的樂師形象,柏孜克里克第25窟的壁畫中也可見到摩尼教樂舞圖。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跡為我們提供了宗教與音樂相互促進的生動例證,可知綠洲音樂文化的發展歷來和宗教的傳播密切相關。
在綠洲絲路的促進和催化之下,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于我國漢唐之際,步入鼎盛,登上了當時中華樂舞乃至世界樂舞的峰巔。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