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學術論文之“關鍵詞”
舞蹈學術論文之“關鍵詞”
① 使用頻率:在你的論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名詞或動名詞為關鍵詞。這是“量”的標準。
② 特定含義:被你重新詮釋的概念為關鍵詞。這是“質”的標準。
請注意!只有同時具備這兩條標準,才是最好的也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關鍵詞。例,某論文的題目是:結局:“團圓”不再――――論中國當代舞劇悲劇意識的發展流變。該論文的關鍵詞是:中國當代舞劇;悲劇意識;結局。
我覺得:第一個沒意義。第二個意義不大。第三個沒意義。
理由:這三個詞在正文中頻繁出現,此占其一。但是,這三個詞都是常識性的東西:第一個是“分期”的,只顧“范圍”,未及“屬性”,所以根本不能算是一個“概念”。第二個是“專業”的,準備在此介紹的固定的西方文化理念。第三個是“半專業半非專業”的,其“中性”作用在題目中已然率先表露,當然也不能算是一個概念。
限于篇幅,此處不再過多分析,擬直接為其替換兩個新的關鍵詞。僅供參考。
A、崇高;B、大團圓。
如是,西方悲劇的精神實質與中國悲劇的結局模式,還有兩者之間的區別、影響、流變均可在這兩個關鍵詞的互證中得到體現。而在中國當代悲劇里出現的不一樣的崇高與新形式的大團圓,正是所謂“重新詮釋”的證明。
當然,事實上最應該出現的,是原作者對中/西悲劇進行研究之后,從發展的角度提出的:集人類悲劇手法及意識于一身,且富于當下之全球化風格的那個——“第三個”關鍵詞。遺憾的是那“最關鍵”的東西并未以一個詞的形式和一種概念的內容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話說遠一點。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由此,所謂“關鍵詞”的要害就絕不僅僅是個“核心概念”。因為對于“關鍵詞”的細摳,正是對于“核心概念”的精研。可是,研究愈深入,分析愈透徹,了解愈全面,那些既定的“關鍵詞”就越發地令人無法忍受!理由:“概念”是變化的,“關鍵”是轉移的,要把一個詞在古今中外不同環境不同語境中的各種含義及其引申、轉化之原由講清楚說明白,那實在是比登天還難!可是,只有經過這種“涅盤”的詞才稱得起是“關鍵詞”。
反之,如果你對于那個詞的想法、說法和用法沒有與眾/與過去不同之處,那么你就是把它再多用N遍它也還是一個一般的詞。
據此,“開題報告”之“關鍵詞”的確認,好象要與正文的整個撰寫過程同步了。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能把全文的主旨最終濃縮在那幾個詞的身上。編成一句話是:正文殺青之日,關鍵詞落定之時。而其中的相互印證、反復斟酌、仔細推敲、百般潤色均為文中應有之義,案頭必過之關。
綜合上述,“關鍵詞”是值得說,有的說,只有理解它們才能看懂這篇文章;只有看完這篇文章才能認識其深切意義的“鑰匙”。所以,當我們確定一個關鍵詞以后,一定要把它當作一個新生事物來扶持,當作一個重大主題來烘托,當作一種動態的過程來進行全方位的描述。也只有在這三種努力的共同作用之下,一個“關鍵詞”的比重才能被最終衡量出來。
自然,也有人隨手就把某詞拿來充數。比如:在某編導專業的結題會場上,大家就在某文的“關鍵詞”里聽到了“北京舞蹈學院”六個字。
話說到這就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哲人問他的兒子:據說在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起義大軍的戰旗上倒著寫著兩個字你猜是什么?
兒子說:那還用猜肯定是“自由”!
哲人說:廢話!奴隸起義當然是為了自由。
兒子說:那你說是什么?
哲人說:“解放”!只有通過“解放”才能獲得“自由”。
兒子說:咱別爭了我查著了。
哲人說:是什么?
兒子說:“羅馬”。
哲人問:什么意思?
兒子說:“羅馬”是奴隸制的象征。
哲人說:哦,原來“關鍵詞”是這么用的。
話說回來,在學術論文之“關鍵詞”一欄中,要將你認定的“關鍵詞”首先橫排分寫,然后逐個進行解釋,其內容主要是:A、原概念;B、重新詮釋;C、重新詮釋的理由和依據。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